皇史宬(chéng)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位于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适穼k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7月,歷時兩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冊的檔案館?!皩k”是指古代用于藏書的屋子。此后,隆慶年間和清朝的嘉慶年間屢加修繕。
皇史宬(chéng)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位于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适穼k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7月,歷時兩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冊的檔案館?!皩k”是指古代用于藏書的屋子。此后,隆慶年間和清朝的嘉慶年間屢加修繕。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全為整石雕砌,殿內大廳無梁無柱,南北墻厚分別為6米,東西墻后分別為3米。地面筑有1.42米高的石臺,其上排列152外包銅皮雕龍的樟木柜,叫“金柜”,也叫“金匱石室”,存放著皇家的圣訓、實錄與玉牒。
主殿坐北朝南,通體基本上可以稱為為石屋。其臺基、墻壁均由磚石砌成,門窗、梁坊和斗拱等傳統上應該用木料的地方也用的是仿木石料。整個建筑與裝具設計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齊全,華貴耐用,既能防火、防潮、防蟲、防霉,又冬暖夏涼,溫度相對穩定,極宜保存檔案文獻。
建筑風格
皇史宬全為磚石結構,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門、正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圍以朱墻?;适穼k門額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正殿建在高2米的石臺基上,繞以漢白玉護欄,面闊9間,黃琉璃筒瓦廡殿頂,拱券式無梁建筑。額枋、斗拱、門、窗均用漢白玉雕成,額枋上施描金旋于彩畫。殿門5洞,均為兩重。室內有高2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置雕云龍紋鍍金銅皮樟木柜152個。山墻上有對開的窗,以使空氣對流。其結構具有防火、防潮等特點,是一座藝術性、科學性、實用性三者兼備的重要文物建筑。
蓋房不用一點木料幾乎不可能,蓋大殿不用一點木料,更是讓人難以相信。而皇史宬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石頭宮殿,全用磚石砌筑而成,無一根木料。
皇史宬是一座廡殿式建筑,屋頂蓋以黃琉璃瓦,吻獸相向,是最高等級宮殿建筑。殿前正前方高懸“皇史宬”匾額。正殿坐北朝南,通體基本上可以稱為石屋。正殿位于1.42米高的石基上。整個殿身是無梁建筑,屋頂為拱頂,南北墻厚分別為6.4米,東西墻厚分別為3.45米。兩側對開窗戶,正南五座券門,每座約重2噸。殿內地面筑有1.42米高的石臺,其上放置鎏金銅皮包楠木制成的金匱。整個建筑與裝具設計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齊全,華貴耐用,即能防火、防潮、防蟲、防霉,且冬暖夏涼,溫度相對穩定,極宜保存檔案文獻。
皇史宬主要收藏皇族的玉牒,歷代皇帝的實錄、圣訓(寶訓)等。這些檔案均存放在金匱內。室內金匱明代有20臺,清雍正時增至31臺,同治時為141臺,光緒時為153臺。清代還把107顆將軍印信存放于皇史宬,另貯《大清會典》等。兩側配殿清代還保存過內閣題本的副本。
皇史宬是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庫房建筑的杰出代表。
云紋雕龍的木柜,即所謂的“金匱”。在這些“金匱”中,收藏著歷朝皇帝的實錄和圣訓,以及皇室的家譜——玉牒,也就是說皇帝個人和他家族成員的個人資料都收藏在這里了,金匱就是古時候收藏絕密材料的“保險柜”。明朝時《永樂大典》的副本也曾存貯皇史宬。
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八膸臁敝?,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此說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這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社會基礎?!丁此膸烊珪悼偰刻嵋酚质且徊恐匾哪夸泴W著作。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包括4部44類66屬。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經部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圣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玉牒
皇族的族譜稱作玉牒。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譜。中國歷代王朝,均修玉牒??上宕郧案魍醭耠?,均未流傳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清代各類玉牒二千六百余冊,遼寧省檔案館也保存大體相同的一份。這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對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宮廷歷史、皇族戶籍,以及人口學,譜牒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纂修族譜,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修族譜,始終是豪門望族維護其族權統治的一種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別遠近,并作為承襲爵產的依據。而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更將纂修玉牒視為關系王朝政權統治的一件要事。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設立專門機構——“玉牒館”,并由皇帝欽派大員充任總裁,專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規則
順治十二年議準,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但實際情況是,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計算方法不同,將上屆纂修之年計算在內,所以每次纂修遞減一年,實際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為不計算上屆纂修年分。還有兩次例外情況: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應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儀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從順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開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紅筆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筆將紅名改為黑色,即史書上所言“存者朱書,歿者墨書”。從現存玉牒內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較比前期內容要多些;兩次玉牒纂修時間相距愈近,其內容差別就愈小。例如以光緒、宣統年間所修各次玉牒相對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幾個新名和個別紅名改黑外,內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舉行隆重的恭貯儀式。順治十三年題準,將玉牒繕寫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禮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為繕寫兩部,分別存于皇史窚和盛京。送貯之前,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于宗人府搭設彩亭,用黃蓋龍旗儀仗,樂部奏樂;玉牒館總裁率纂修官員,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禮,滿漢文武官員于午門外跪迎;皇帝閱畢,內監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門外金水橋跪送,彩亭由東華門出,護送至皇史窚。玉牒送貯盛京,除了送行時仍用隆重禮節外,還要求所經地方,設彩棚奉安;出山海關后,盛京將軍派官員率滿洲兵丁護送,地方文武官員,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崇政殿陳設后,再送往敬典閣恭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