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 狄姓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于齊、魯、晉、衛之間。后世的子孫于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
歷史發展
以族命名
狄姓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于齊、魯、晉、衛之間。后世的子孫于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1)出自商王朝始祖契(閼伯)之母狄,屬于以先祖母名字為氏?!妒酚洝ひ蟊炯o》中記載:“殷契母曰狄?!钡?,亦稱娀,是傳說中商王朝始祖契(火神閼伯)之母,一作娀簡、簡狄、女修、簡易、簡逷,是顓頊之裔有娀氏(山西永濟)之女。史書記載,有一次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傍C”,是“燕”字的古寫。在契的時代,還是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其后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母之名字為部族稱謂者,稱狄氏族,后以為姓氏,稱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遠早于周王朝時期形成的狄氏。該支狄氏正確讀音作dí(ㄉㄧˊ)。(2)源于姮姓,在唐虞時期封黃帝之后姮姓氏族為狄氏、翟氏,世居北地,后在商王朝時期遷徙西河地區。周王朝時期主要活動于齊、魯、晉、衛各諸侯國之間,后世的子孫中有取族名,稱狄氏,世代相傳。該支狄氏正確讀音作zhái(ㄓㄞˊ),今讀作dí(ㄉㄧˊ)亦可。
以國為氏
以國為氏是以國為氏的姓氏。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后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發源于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后,國人便以國為氏,姓狄。
他族改姓
(1).出自高車氏。據《北史》記載,中國的西北部有回鶻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車氏的,后來分化出來改叫狄姓。
(2).出自唐朝時期西北回鶻族,屬于帝王賜姓為氏。唐朝時期,西北部有一著名的回鶻民族?;佞X民族中有一個龐大的分支,被漢史北稱高車族,南稱丁零族,當時族人中就有以部族稱謂為漢化姓氏,稱高車氏、丁零氏者。在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時期,該部分族人逐漸改稱為單字漢姓為狄氏,世代相傳至今。而回鶻民族的主體部族,則大多留居新疆、青海地區,逐漸演化為的維吾爾民族。該支狄氏正確讀音作zhái(ㄓㄞˊ),今讀作dí(ㄉㄧˊ)亦可。
(3).源于契丹族,出自五代時期遼國大將耶律·赫邈,屬于帝王賜姓為氏。后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全忠滅唐朝,建立后梁政權,各地不服,紛爭競起,故唐王朝境內大亂,社會進入了五代時期。唐境內亂,居于北方的契丹民族乘機崛起,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并在后梁末帝朱友瑱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建立了大遼國,稱遼太祖,積極參與中原勢力割據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天成三年(公元928年)農歷1月,耶律·阿保機令惕隱耶律·赫邈(耶律·洪古)率軍攻陷平州(今河北盧龍)。惕隱,隸屬于遼國北面大王官院的主外攻擊的軍事機構大惕隱司,為惕稱(梯里已)的副手,相當于兵團司令。到了農歷8月,后唐明宗任命驍將趙德鈞為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智勇雙全,他先不直接攻擊占據平州的契丹軍,而是首先自飛狐(今河北淶源)抄了契丹軍隊的后路,截斷其與遼國本部的所有聯系,然后一鼓擊敗耶律·阿保機所部,俘虜了契丹首領耶律·赫邈。后耶律·赫邈歸降于后唐政權,后唐明宗于是賜他姓名為狄懷忠,出任盧龍節度使。耶律·赫邈的后裔因襲漢姓狄氏。該支狄氏正確讀音作dí(ㄉㄧˊ)。
(4).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阿魯科爾沁蒙古的蒙古族畢德兀德氏族、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愛音狄氏,在明朝后期多冠漢姓為狄氏。
賜姓
根據《五代史》的記載,唐昭宗的時候,曾經捕獲契丹族的首領楊隱,后來他歸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賜他姓名為狄懷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襲姓狄。
各支始祖
狄英,字天秀,隨宋高宗南渡,舉賢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開府溧陽。致仕,遂居胥渚里,今溧陽狄氏祖也。
狄仁杰:字懷英,唐朝梁公,出于太原。是為山西太原狄氏始祖。
狄承烈:字顯詒,號東皋(公元1304~1367年),于兩廣兩浙間經商獲其贏利,家致巨富。當時閩自陳吊眼作亂,揭竿伏莽之徒尤如猬起,所在攻剽不休,狄承烈不時來太之石壙貿易間就養官署以為常未幾方氏兄弟分據臺、溫、慶元三郡,而陳友定己盡有全閩矣,烽煙滿目欲歸無路,遂隱于石壙終焉。其子狄務本秉鐸東甌,也因方國珍占領溫州,遂卸惠文冠往依父于石壙焉。嗣明太祖皇帝定鼎金陵詔遣沿海居民盡入內地,由是徙太之光明。狄承烈從太原到閩,不是定居福州閩縣。而是在兩廣和閩浙經商期間,曾暫時居住閩縣。是太原狄氏之十八世孫,是為福建光明狄氏始祖。
雍正皇帝第六子弘晝後人毓逖的的長子恆昶、孫子啟驤用狄字為姓。分別叫狄恒昶、狄啟驤,分布在北京、德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