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葉總關情
趙允溪
——試談現代視角下的愛新覺羅宗譜的續修
內容摘要:本文介紹了《愛新覺羅宗譜》的編修歷史和現狀,分析了現代續修愛新覺羅宗譜的困難和優勢,提出了現代續修愛新覺羅宗譜的幾點建議,并給出一個愛新覺羅宗親尋找個人在宗譜中的位置的個案實例,實際上也就是給出了將來在續寫愛新覺羅宗譜時,續入的成員應該滿足什么樣的條件的一個實例。
無論是從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民俗學、人類學、遺傳學、人口學以及優生學等哪一個角度來看,家譜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合頒發的[1984]7號文件指出:“家譜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的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僅對開發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span>
一、 家譜或族譜編纂和續修的現代意義
從《史記》開始的紀傳體史書的編寫,都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帝王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家族譜牒資料,家譜與正史及地方志合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史學的三大支柱。
家族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家譜中詳細記錄的每一個血緣親族的起源、分支、繁衍的歷史,家族成員在歷代政權中的地位、作用和參與的事件,以及家族在不同時期的風俗、禮儀和文化方面的表現,家譜中記錄的這些歷史、事件和表現總是與那些時代的政治、制度、文化、經濟和人口等方面的狀態、發展和變化密切相關,而這些不僅為歷史學所關注,同時也是社會學、文化學、民俗學、人類學、遺傳學、人口學所關注的內容。因此家譜中所包含的歷史資料可能會在很多學科的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家譜凝結了世世代代的血緣關系,血濃于水,中國人普遍敬先祖,重血緣,所以,除了學術研究的價值之外,家譜還起到了提高宗族的認同感,加強血緣凝聚力的作用。尋根問祖、認祖歸宗,是中國人的普遍清潔,家譜成了人們的精神家園,在家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算找到了家。家族是國家的組成細胞,提高了血親的認同感,也就提高了國家的認同感;加強了血親的凝聚力,也就加強了國家的凝聚力,每年有大量的海外族胞回國祭祖,敬祖之情與愛國之情融為一體就是明證。
家譜倡導一種尊長孝親、排輩序齒的宗族秩序,這也是傳統孝道的體現。所以,家譜還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它會潛移默化對一個家族產生影響,并且世代相傳。平常我們說一個家庭有家教、講規矩,很可能是這個家庭重視家譜的傳承和教育作用,家譜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家譜文化能陶冶情操,從孝悌禮儀、理家治族,到傳揚家范,樹立族規、承前啟后,追慕前賢,這都是家譜文化的精髓。
前些年受極左思潮的影響,一度將家譜文化視為四舊,視為封建糟粕,并且對原有的家譜實施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這是欺祖滅宗的罪行。在當前,編修家譜或族譜對許多宗族來說,都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家族信息都在以極快的速度消失著,必須抱著搶救的心態,立即著手收集、整理這些正在消失的寶貴信息,否則,消失的信息就再也無人知曉了。
《愛新覺羅宗譜》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譜,跨時近300年,記錄了清朝皇家的族譜,其中涉及到的清朝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極其豐富,可補正史之不足。但現在出版的最后一次修訂的《愛新覺羅宗譜》編修于偽滿時期,由于受當時形勢的影響,該宗譜中有許多錯誤和遺漏,而且80年來愛新覺羅族人也有很大的擴充,這都要求重新修訂續編愛新覺羅宗譜。
二、 清玉牒和愛新覺羅宗譜的現狀
1. 玉牒和《愛新覺羅宗譜》的修編
愛新覺羅皇家宗譜原稱《玉牒》。其實,皇家之宗譜,唐已有之,沿至宋、明、清,均稱玉牒,只是清以前各代的玉牒,均未流傳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玉牒,清依前朝慣例,將欽定皇家族譜定名為《玉牒》,因只有清玉牒傳世,因此不加朝代也不至于混淆,故均稱之為《玉牒》,有的學者為嚴謹起見,稱為清代玉牒或清玉牒。
《玉牒》分滿、漢兩種文本,自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每十年續修一次,有清一代共編修26次,民國后又修兩次,最后一次續修玉牒是在1921年,前后共續修28次。其中不包括1936-1938年溥儀主持重修的一次,因為1936年的修譜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續修,而是將原來的《玉牒》重新整理、排版,鉛字印刷,并更名為《愛新覺羅宗譜》,已經不同于以前歷次在原有《玉牒》繼承上的補充續修,因此原來意義上玉牒的續修止于1921年。
按順治十三年定下的規矩,玉牒要繕寫三份,皇史窚、宗人府、禮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為繕寫兩份,分別存于京城皇史窚和盛京敬典閣,所以實際上清代玉牒現在保存有完整的兩份,保存在北京皇史窚的一份,現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保存在沈陽敬典閣的一份,現歸遼寧省檔案館收藏。玉牒有嚴格的體制和裝裱標準,對繕寫格式、裝幀尺寸、形式及所用材料,甚至連封裝和儲藏的柜子都有嚴苛的要求。
圖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玉牒庫(1)
圖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玉牒庫(2)
圖 3 宗室玉牒(本支入黃冊)及原包裝
圖 4 覺羅玉牒(旁系入紅冊)及原包裝
1936年8月,偽滿洲國皇帝溥儀下了一道“圣旨”續修族譜,除了匯總、普查資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譜,把各府家譜正本送到東北。這次修譜從內容上講,不僅是歷次玉牒的總匯,還補充了1921年最后一次續修玉牒之后的各宗支的新內容。但與原來豎格玉牒不同的是,它沒有關于女兒、女婿的記載。從排版裝訂上看,這次修訂一律改為橫格,并使用鉛字排印,于1938年出版,封面統一用黃色布面。并正式改稱為《愛新覺羅宗譜》。近年來有些出版社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如影響最大的學苑出版社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實際上都是1938年溥儀時代鉛字排版的《愛新覺羅宗譜》的影印版,不過學苑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愛新覺羅宗譜》時,請常林等先生根據宗譜世系表全部在冊人名編制了一套完整的索引,索引按人名首字拼音查詢,不僅可以查到該人在宗譜中的頁碼,還可直接查出父親名字,為查閱《宗譜》帶來了極大方便,實屬功德無量之舉。
這份宗譜除了更新的內容、缺少女兒女婿的記載以及不同的排版外內容上與原來的玉牒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裝幀形式、材質和規格已經完全不同于原來的玉牒,因此不能再稱之為玉牒,只能稱之為《愛新覺羅宗譜》,而《玉牒》只有分別保存在北京和沈陽的那兩套。當然,保存在北京和沈陽的玉牒并非各僅有一套,從版本上講,玉牒尚有大開本和小開本之分,在文字上有滿漢文之分。清朝前期重要文書,俱用滿文書寫,修玉牒也是如此,順治、康熙兩朝所修玉牒,僅有滿文,雍正之后才有滿漢兩種文字的玉牒。另外,從排版上講,玉牒有直格和橫格兩大類,橫格玉牒只有橫格,在同一橫格中的人是同一輩分。直格玉牒則每頁只畫豎格。凡此種種不再詳述。
由于《愛新覺羅宗譜》與《玉牒》的編篡原則是一樣的,而且1921年以前錄入的資料兩者基本相同,所以,在以下的敘述中均以《愛新覺羅宗譜》為例,并簡稱《宗譜》,不再提及《玉牒》。
2. 《愛新覺羅宗譜》的內容提要
《玉牒》和《愛新覺羅宗譜》中都沒有在通常家譜中常出現的家訓及族規等內容,這是因為清朝歷代皇室都編有專門的《圣訓》,記述了各代皇上對子孫的訓示,另外,宗人府編訂的《宗人府則例》,實際上正是皇族的“族規”,所以這些內容,就沒有必要再列于《玉牒》和《宗譜》中了。
宗譜共8冊,即:星源吉慶、甲冊、乙冊、丙冊、丁冊、戊冊、己冊、庚冊。近代影印的《愛新覺羅宗譜》一般將這八冊及人名索引兩冊,裝訂成31冊印刷出版。
《星源吉慶》述及皇帝直系,包括帝系圖,以及歷朝帝后大事,附錄妃、嬪及皇子女。
甲、乙、丙、丁冊為宗室冊,戊、己、庚冊為覺羅冊。
首卷甲冊除了本冊所含的宗室世系表外,尚包含溥儀續修支譜上諭、恭修愛新覺羅宗譜序、愛新覺羅源流考及例言等內容。在首卷中還列有從溥儀到興祖福滿(努爾哈赤高祖)的世系圖,其中只有文宗顯皇帝咸豐的世系圖和興祖直皇帝福滿的世系圖列出三代,其余均僅列兩代。
宗譜中其他各冊的主要篇幅是世系表,收錄愛新覺羅家族各支的譜系資料,世系表收錄范圍包括皇帝直系、宗室和覺羅三大類。宗室和覺羅是依據與皇帝直系關系的遠近劃分的兩個層次。
宗室:玉牒以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本支,即指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后世子孫,也就是努爾哈赤及其親兄弟們的后裔為本支,稱為宗室,入于黃冊。
覺羅:玉牒以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為旁支,也即指努爾哈赤曾祖福滿(興祖)的非宗室的后世子孫為旁系,稱為覺羅,入于紅冊。
顯然,宗室與皇帝直系的關系要近于覺羅。宗室賜配黃帶子,覺羅賜配紅帶子,以顯示不同身分與地位。這樣,黃帶子與紅帶子又分別成了宗室與覺羅的代名稱。
宗室和覺羅均收錄在《宗譜》中,在《玉牒》中向有紅黃檔之分,宗室為黃檔,覺羅為紅檔,而在《宗譜》中每冊均統用黃色封面而歸于一致,惟用文字注明宗室覺羅字樣。在宗室和覺羅之外,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同族祖輩中福滿以外的各支及其后代子孫,如果有的話,這些愛新覺羅族人既不是宗室,也不是覺羅,沒有收錄在宗譜中。所以現在的《愛新覺羅宗譜》并非是整個愛新覺羅姓氏的完整族譜,只是靠近清朝皇室較近的部分愛新覺羅家族的譜系。
宗室因事獲罪革除屬籍者,于宗室譜后另錄一編,仍用舊稱,以存其實。
《宗譜》世系表中每個人名下包含如下信息:名字、生卒年月日時、壽數、生母姓氏、生母嫡庶、生母之父名、妻妾、子嗣、爵秩、封贈以及授職、升遷、降革的情況?!蹲谧V》不同于豎格玉牒,它沒有關于女兒、女婿的記載。
甲至庚冊7冊分印裝訂成28冊,所載世系表支系如下:
甲冊分印4冊
1冊-4冊:德宗景,穆宗毅,文宗顯,宣宗成,仁宗睿,高宗純,世宗憲,圣祖仁,世祖章,太宗文皇帝位下之子孫。
乙冊分印4冊
1冊-4冊: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一子貝勒褚英,第二子親王代善,第三子鎮國公阿拜之子孫。
丙冊分印4冊
1冊-4冊: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四子鎮國將軍湯古代,第五子莽古爾泰,第六子輔國公塔拜,第七子親王阿巴泰,第九子鎮國公巴布泰,第十子德格類,第十一子巴布海,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三子輔國公賴慕布,第十四子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親王多鐸,第十六子費揚果之子孫。
丁冊分印5冊
1冊-5冊: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二子貝勒穆爾哈齊,第三子親王舒爾哈齊,第四子郡王雅爾哈齊,第五子貝勒巴雅喇之子孫。
第5冊后還為因事獲罪革除屬籍者另錄一編,即為黜出宗室降為紅帶子支系。
太宗文皇帝位下,第一子武肅親王豪格之第五子溫良郡王勐峨之第三子延信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一子廣略貝勒褚英之第一子安平貝勒杜度之第六子追封懷愍貝子杜努文之第一子蘇努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禮烈親王代善之第一子克勤郡王岳托支下奉恩將軍興瑞之第一子全亮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禮烈親王代善之第二子碩托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禮烈親王代善之第二子穎毅親王薩哈廉之第一子阿達禮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六子輔國厚公塔拜之第二子額克親之第六子額爾濟圖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七子饒余敏親王阿巴泰之第四子安郡王岳樂之第十九子務爾占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五子莽古爾泰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子德格類降為紅帶子一支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六子費揚果降為紅帶子一支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舒爾哈齊第一子阿爾通阿第一子舒爾赫宜降為紅帶子一支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舒爾哈齊第二子已革貝勒阿敏支下塞胡之第二子拉哈禮降為紅帶子一支[此支宗譜未記載,記載對象為春宜位下福成阿,道光年間黜宗室]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舒爾哈齊第二子已革貝勒阿敏第二子愛度禮降為紅帶子一支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舒爾哈齊第六子鄭獻親王濟爾哈朗支下揚桑阿第一子務能義降為紅帶子一支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莊親王舒爾哈齊第九子腦岱降為紅帶子一支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篤義剛果貝勒巴雅喇第四子鞏阿岱降為紅帶子一支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篤義剛果貝勒巴雅喇第五子錫翰降為紅帶子一支
顯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篤義剛果貝勒巴雅喇第八子德瑪護降為紅帶子一支。
戌冊分印3冊
1冊-2冊: 景祖翼皇帝位下,第一子武功郡王禮敦巴圖魯,第二子多羅慧哲郡王額爾袞,第三子多羅宣獻郡王齋堪,第五子多羅恪恭貝勒塔察篇古之子孫。
2冊-3冊: 興祖直皇帝位下,第一子德世庫,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譚圖,第三子尼揚古之子孫。
3冊:興祖直皇帝位下,第二子劉闡、第一子陸虎臣、第二子瑪英格、第三子門圖之子孫。
己冊分印5冊
1冊-5冊: 興祖直皇帝位下,第三子索長阿、第一子履泰、第二子務泰、第三子綽奇阿注庫、第四子龍敦、第五子飛永敦之子孫。
庚冊分印3冊
1冊-3冊: 興祖直皇帝位下,第五子包郎阿、第一子隋痕、第二子巴孫巴圖魯、第三子對秦、第四子郎騰之子孫。
3冊:興祖直皇帝位下,第六子寶實、第一子康嘉,第二子阿哈納,第三子阿篤齊,第四子多羅郭齊之子孫。
3. 《宗譜》世系表的排列方式
《宗譜》世系表按橫格排列,玉牒則有橫格排列和豎格排列兩種版式。橫格排列即在宗譜的每一頁中,居于同一橫行的人具有相同的輩分,一頁十九行(不同于玉牒的橫格版式,玉牒中的橫格版式,一般一頁為十三行),輩分高的在上,子孫后裔依輩份遞降,依次向下排列。
愛新覺羅家族原本并無按照輩分命名的習慣,康熙朝才開始采用漢人按輩份取名的方法??滴醵?,康熙對其后代子孫的命名做出規定,康熙子輩用“胤”字,如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字,曾孫輩用“永”字。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中的“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因其首字為“永”,遂取了其后的“綿亦載”,接續在“胤弘永”之后,成了六個字。道光時添了“溥”、“毓”、“恒”、“啟”,咸豐時添了“燾”、“闿”、“增”、“祺”。這14個字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寫在《玉牒》上,定為字輩序和字輩數。在1938年續修《愛新覺羅氏宗譜》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這樣愛新覺羅氏宗室輩份排字一共26字:胤(yìn)、弘(hóng)、永(yǒng)、綿(mián)、奕(yì)、載(zǎi)、溥(pǔ)、毓(yù)、恒(héng)、啟(qǐ)、燾(tāo,有很多族人依習慣讀作dào,但現在的各類字典中均只標有一個注音tāo,且并非為多音字)、闿(kǎi)、增(zēng)、祺(qí)、敬(jìng)、志(zhì)、開(kāi)、瑞(ruì)、錫(xī)、英(yīng)、源(yuán)、盛(shèng)、正(zhèng)、兆(zhào)、懋(mào)、祥(xiáng)
還有人在胤字之前,補了6個字“覺、塔、努、皇、福、玄”,稱前六字,續修宗族譜時似未認可。
在《宗譜》世系表中,前五行未有排輩字,從第六行開始,往下分別是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祺,共十九行。
圖 5 《愛新覺羅宗譜》世系表的一頁
不過,在玉牒中這些排輩字,用于命名時,只能是近支宗室使用,也即只有康熙的后裔子孫才能使用,除此之外的遠支宗室和覺羅是不能使用的,“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遠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輩?!?/span>
但在宗譜中,無論是遠支宗室還是覺羅的世系表,都要用排輩字來標明輩分。滿族人名字不冠姓,即使是老姓也不用,所以,滿族人的名字多只用兩個字。這就造成了同名者甚多。因此在康熙三十二年曾有規定:“王以下閑散宗室以上,一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边@樣的規定,便是為了避免記入玉牒時有重名的問題。
三、 現代續修愛新覺羅宗譜的困難和優勢
1. 現代續修愛新覺羅宗譜的困難
上一次續修愛新覺羅宗譜,是在八十多年前,現在與八十多年前相比,情況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續修的困難加大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愛新覺羅族人人口增加。今天與八十年前比,首先是家族成員數量龐大了,最后一次修譜時愛新覺羅人口大約有14萬人,現在有人估計已經達到約40萬人,這無疑增加了續修的工作量。
(2)各宗支之間的人脈網絡大部分消失。八十年前雖然清室早已經遜位,但宗人府的人還在,架子還在,各宗支之間的人脈聯絡網絡還在,所以各宗支譜系信息的收集、統計和上報都比較容易。今天,宗人府的影子蕩然無存,各宗支之間的人脈關系也基本失去聯系,家族信息的收集、統計和上報的渠道沒有了,所以續修宗譜所需信息的收集將很困難。
(3)家族信息的喪失。有些族人家中的老人過世了,沒有留下關于自家家世的遺言,后世子孫對于家族的歷史毫不知情,有的連祖父的名字都不清楚,有的聽老人說自家老姓愛新覺羅,但屬于哪一支,是何人之后,便全然不知了,還有的只知道自己是滿族,甚至有的家庭自民國之后一直報為漢族。最近二十年是愛新覺羅家族信息喪失最快的二十年,因為在這二十年中,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去世最多,而這些年代出生的人對家族舊事了解的還多一些,而現在四十年代出生,解放后成長起來的人也已經七十歲以上了,由于歷史原因,這些人對家族舊事的了解遠不如上一輩人。這給家族信息的收集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4)假冒的愛新覺羅族人造成統計的新困難。八十年前統計愛新覺羅族人時,有些族人避之尤不及,因此少有假的愛新覺羅,按各支統計上來,應該比較準確,可能有遺漏,但絕少假冒。但近年來的情況有所不同,時間長了,遺漏故當難免,但有些人并非是愛新覺羅族人,甚至不是滿人,為了沽名釣譽,冒充愛新覺羅近支族人,編造自己是某某之后,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這些假冒族人的數量相當大,甄別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2. 現代續修愛新覺羅宗譜的優勢
雖然續修的困難加大了,但時代的進步也帶來了許多今天的優勢。主要是工具和手段比八十年前進步了,這些工具的使用完全可以使宗譜的編制、續寫和應用進入全新的一頁。
(1)信息加工、整理的工具進步了?,F在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使宗譜電子化,還可以對族譜數據進行現代數據處理,建構數據高度結構化的數據庫系統,避免數據的不一致性和不相容性,減少數據的冗余,方便宗譜的進一步續修和查詢,提供了多角度的查詢方式,為宗譜數據的多方面的綜合應用提供可能。
(2)信息傳輸的工具進步了??梢猿浞掷镁W絡的各種傳輸通訊方式,收集家族信息,傳輸和修改都極其便捷。
(3)Y染色體DNA全序列檢測在族群DNA鑒別上應用的成功,為歷史著名人物和家族的后裔甄別提供了可靠的高科技的手段。眾所周知復旦大學由李輝教授領導的項目組在曹操家族的DNA檢測和甄別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解決了歷史懸疑的多個問題。這無疑也為愛新覺羅族人的甄別以及愛新覺羅族譜的研究、和續修提供了極有力的工具,據報道,復旦大學的研究小組,已對從7位自稱是愛新覺羅族人的志愿者身上提取的樣本進行了初步分析,受試者中有遠支宗室后裔(多鐸、豪格及齊爾哈朗的后人),也有覺羅后裔(三祖索長阿后人),這些小范圍的實驗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如果這項技術在愛新覺羅家族的DNA鑒別上取得成功,那不僅可以解決諸如愛新覺羅姓氏的起源等問題,還可以比較徹底地解決愛新覺羅族人的甄別問題。當然今天使用這個工具的條件是否成熟,我們的條件允許不允許使用這個工具,是另外的事了。
四、 對現代續修愛新覺羅宗譜的幾點建議
現代續修愛新覺羅宗譜既然遇到這么多新的困難,現代科技又提供了這么強大好用的工具,我們必須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今天的愛新覺羅宗譜的續修,這里有困難也有挑戰,決不能仍然用八十年前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宗譜的續修工作?,F在在民間有不少自發組織起來的族人正在做愛新覺羅宗譜的續修工作,據我所知,大多數這樣的續修組織在人力、物力和能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對續修宗譜這個項目的難度和困難估計不足,倉促上馬,急于錄入,缺乏周密的研討和計劃,遺漏和錯誤在所難免,續入的成員缺乏嚴格的甄別,雖然這些族人對宗族的認同熱情值得欽佩和肯定,但這樣的工作很難產生當代真正意義上的愛新覺羅新宗譜。我覺得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愛新覺羅宗譜的續修工作,有以下幾個要點是要注意的或應該有所突破的。
1. 整個項目必須用現代項目管理的手段來實施。無論怎么看,續修40萬人的宗譜都是一項龐大而難度極高的項目,不僅要有滿足條件的專業隊伍,充足的物質條件支持,還必須用現代項目管理的手段來管理。從立項、組織、計劃、設計、實施、控制、驗收到完成,都必須有嚴格的管理,這里面的人員、組織、計劃比較重要,在具體的各工作小組之上,必須建立項目的專家委員會或專業委員會,由清史專家、愛新覺羅家族史專家、家譜編纂專家、信息技術專家及族人代表組成,對項目的整體目標、整體設計、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進行周密的研究、計劃和組織,不能倉儲上馬。
2. 愛新覺羅宗譜續修項目總體目標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標準化的數據庫系統,而不是一個電子版的家譜,做一個電子版的家譜,那就是回到了八十年前的老路,而沒有用到現代高科技的便利條件。產生一個電子版的宗譜,只是愛新覺羅宗譜數據庫的一個應用結果而已,或者說是該數據庫系統的一個查詢。我們可以對這個系統提出任何可能的查詢要求,橫向的、縱向的,有些可能是我們原來想象不到的,而所有的查詢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完成。據我所知,現在還沒有人在家譜或族譜編制上使用數據庫系統,如果愛新覺羅宗譜使用數據庫來進行續修,那將是一個創舉,是我們在家譜編制上所做的嘗試,也算是我們對家譜文化的一個貢獻。
3. 在原有的《愛新覺羅宗譜》整理的過程中,要盡量使用原本玉牒進行校對,據有查閱玉牒經驗的人士介紹,八十年前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與原本玉牒相比,有很多遺漏和錯誤,如果現在不對照玉牒原本來校對,那以后就很難有機會再對照了。也就是說,我們這次對愛新覺羅宗譜的續修,首先要體現一個“修”字,要保證報錯誤和遺漏降低到最低。
4. 在對愛新覺羅宗譜的續寫問題上應嚴把寧缺毋濫的原則。這次寫入宗譜的新的成員,應該是經過慎重甄別的,如果把許多假冒的愛新覺羅續寫進新的宗譜,那我們續修的工作就失敗了,因為我們編制了一份在后人看來不足為憑的宗譜,這將使我們蒙受后人的唾罵。對于一時有疑問的,暫時不能甄別為真的一些成員可以暫時存入另冊(可稱之為存疑冊),待等甄別有明確結論之后再做處理。決定一個新成員是否可以續入宗譜,應該由一個有權威的甄別委員會來決定,
5. 宗譜續寫的次序可以是先易后難,先線后點??梢赃x擇傳承明晰,一直沒有脫離眾人視線的的宗支入手,這些宗支社會知名度較高,作假的可能性較低,以這些宗支為基礎,逐漸擴充。
6. 續入宗譜的成員必須有足夠的證明,必須拿出兩項與《愛新覺羅宗譜》吻合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比如自己前幾代中至少連續兩代男性先人的名字,或自己前幾代中至少兩位同輩分的男性前輩的名字,如果僅僅是一位前輩的名字,那就至少還要有該前輩的生卒日期證明。之所以不能僅僅只靠一個單一信息(比如一位前輩的名字)來確定,是因為單一信息無法佐證,特別是無法排除重名的情況,而宗譜中重名的現象極為普遍。所以我們要求的條件是可以證明的信息至少是兩個,比如連續兩代的前輩名字,或同輩的兩位前輩的名字,或一位前輩的名字再加上其生卒日期。當然如果能拿出能證明自己家族處于宗譜中位置的原始材料,比如自己家庭保存的本宗支的家譜原件,那就更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