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家族的先世要受到追封,他們的后代子孫也受到清朝的封賜。愛新覺羅家族的先祖被追封為皇帝者有4人: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追封為肇祖原皇帝;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追封為興祖直皇帝;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追封為景祖翼皇帝,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追封為顯祖宣皇帝。在他們的子孫中,封為親王的1人,郡王2人,貝勒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計33人。
襲爵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多數皇族的爵位是按輩遞降承襲。如父為親王,子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郡王,孫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貝勒,曾孫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貝子,以下類推。另一種是按原封世代承襲,即所謂“世襲罔替”。清初有6個親王、2個郡王,他們的王爵以后每代由1人承襲,習慣上稱之為“鐵帽子王”。清中葉以后,又恩封了4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愛新覺羅的后世子孫,承襲先輩爵位大多是子襲父爵,但卻不是如漢族的嫡長子承襲制,而是在諸子中,選擇最具才能、功勛最大者承襲,有的是由最喜歡之子承襲,有的是由最心愛的妻妾所生之子承襲。
豫親王多鐸的子孫承襲王爵:
第二代豫親王是由多鐸次子多尼承襲;
第三代是由多尼次子鄂札承襲;
第四代是由鄂札五子德昭承襲;
第五代是由德昭十五子修齡承襲;
第六代先是由修齡長子裕豐承襲,因事革爵后又由修齡次子裕興承襲,又因事革退,最后由修齡五子裕全承襲;
第七代是由裕全次子義道承襲,第八代是由義道長子本格承襲;
最后一代是由本格的嗣子懋林承襲。不難看出,愛新覺羅家族的爵位如同皇位一樣,不是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擇子繼承。努爾哈赤及兄弟的子孫后代,受封及襲爵者多達1978人,包括親王140人、郡王94人、貝勒63人、貝子53人、鎮國公88人、輔國公209人、鎮國將軍148人、輔國將軍249人、奉國將軍261人、奉恩將軍673人。
設嗣子主要是為了承襲爵位,但當嗣子承襲的爵位因事革除,他就不再作為嗣子,而要仍回到本支去。如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封為睿親王,1650年死后無嗣,由同母弟多鐸五子多爾博過繼給他為嗣子,襲睿親王爵。次年多爾袞以謀逆被革爵,多爾博當然也就無爵可襲,只好仍回原支。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昭雪,追還原封王爵,世襲罔替。而多爾博早幾年已過世了,但仍追認為多爾袞的嗣子,由他的子孫襲爵。
在愛新覺羅家族史上,還出現幾個“嗣子世家”。在這幾個家庭里,有多名子孫過嗣給他支做嗣子:
一是乾隆帝十一子永瑆,他的次子綿懿,過繼給他三兄永璋為嗣子;
四子綿傯,過繼給他十二弟永璂為嗣子;
長子綿恕的次子奕綸,過繼給他四兄永珹之子綿惠為嗣子;
七子綿儐之孫載岐,過繼給他十二弟永璂之孫奕繕為嗣子。
二是道光帝五子奕誴,他本人過繼給嘉慶帝三子綿愷為嗣子;
他的長子載濂之子溥修,過繼給載濂五弟載津為嗣子;
次子載漪,過繼給嘉慶帝四子綿忻之子奕志為嗣子;
四子載瀛之長子溥伒,過繼給道光帝九子奕譓為嗣孫。
三是道光帝七子奕譞,他的次子載湉,過繼給咸豐帝為嗣子,后為光緒帝;
五子載灃的長子溥儀,過繼給光緒帝為嗣子,后為宣統帝;
六子載洵,過繼給嘉慶帝四子綿忻之子奕志為嗣子;
七子載濤,過繼給嘉慶帝五子綿愉的六子奕謨為嗣子,后又改繼給奕譞的八弟奕詥為嗣子。
愛新覺羅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復雜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于近支宗室。至于遠支宗室和覺羅,相對較少受到束縛。
在《愛新覺羅宗譜》中,乳名和小名隨處可見。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貝、筱鶴;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數字,多數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鎖、二喜、二秀;二慶、二肥、二胖、二鐵、三鎖、三福、三秀、三寶、三泰、三德、三壽、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齡阿、八寶、九齡。希望生女兒,就干脆給男孩起名叫二鳳、芯蓮、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長輩對子女夭折的憂慮,如釘鑄、鐵鎖、所林、拴柱、留住、保住。還有如漢人叫“狗剩”的,是想過往的妖精對這條小命不屑一顧。希望孩子長大結實、勇猛、有福氣,就叫石頭、石柱、鐵山、鐵柱、虎哥、順哥、遠福。
在遠支宗室和覺羅中,使用數字取名也是一個特點。多以孩子出生之時家中老人的年歲來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們延年益壽的愿望。同時,這種方法無需高深的文化,簡便易行,瑯瑯上口。在《宗譜》中這類名字在300個以上,從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較少。這些人也多數是無爵無職的,即使有爵職,爵不過奉恩將軍,職不過參領、佐領。
入關前,愛新覺羅家族按滿族習慣,從名字上分不出輩分。入關以后,康熙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給子孫取名也采用輩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個兒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輩分字,還規定兒輩為“胤”字輩,孫輩為“弘”。字輩,曾孫為“永”字輩。
1722年,按照避諱的規矩,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輩分字就不合適了,于是一律改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來怡親王允祥病逝,雍正帝說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所以,特地恢復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瑢畫了一幅《歲朝圖》,進呈給孝圣皇后,乾隆帝的題詩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后來,他取其中的“永綿亦(奕)載”4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1776年,又規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綿二字改用颙、旻,而別的人仍用永、綿作字輩。
1825年,從大臣選出的10個字中,道光帝欽定了“溥毓恒啟”4字,作為“載”字以下的字輩。1857年,咸豐帝又續擬了“燾闿增祺”4字,作為“啟”字以下的字輩。
清朝宗室的字輩,前后計有14字: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祺。如果以努爾哈赤為第1代的話,那么皇太極是第2代,福臨是第3代,玄燁是第4代,以后玄燁這一支系,胤 (允)字輩是第5代,弘字輩是第6代,永(顒)字輩是第7代,綿(旻)字輩是第8代,奕字輩是第9代,載字輩是第10代,溥字輩是第 11代,毓字輩是第12代,恒字輩是第13代,啟字輩是第14代,燾字輩是第15代,闿字輩是第16代,增字輩是第17代,祺字輩是第18代。
1937年,溥儀又增:
“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那些支派較遠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輩。如豫親王保泰的后人,“載”字輩改用“常”字,“溥毓恒啟”字輩,分別用“松柏清國”4字。
在宗室中,皇帝親兄弟的子孫出生后,要奏請皇帝來取名。還有奉旨改名的,如清高宗第七子愛新覺羅·永琮出生時,清高宗將同名的莊親王愛新覺羅·允祿孫改名為愛新覺羅·永瑺。至于對廢宗室的改名,則具有懲罰的意味。雍正帝下旨八弟允禩改為“阿其那”(意為"俎上之魚”,即砧板上的魚,比喻任人宰割),九弟允禟改為“塞思黑”(意為“討厭鬼”),胤禩的兒子弘旺改為菩薩保。對原廢太子允礽的兒子弘皙,乾隆帝把他開除宗籍,還改名為四十六。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族失去了統治民族的地位,愛新覺羅家族的特殊地位動搖了。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形勢下,民國初年出現了滿人改姓易族的現象。老舍、侯寶林等都改成了漢族。
清朝各帝皇子其子孫(除去死后無嗣的)所在的旗籍分布為:
顯祖塔克世系:
正藍旗:穆爾哈齊子孫;
鑲藍旗:舒爾哈齊子孫;
鑲黃旗:巴雅喇第二子拜音圖子孫,第四子鞏阿岱子孫;
鑲白旗:巴雅喇第六子濟瑪護子孫。
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
鑲紅旗:褚英子孫、代善第二子岳讬子孫、阿濟格子孫;
正紅旗:代善子孫(除岳讬一支外);
正藍旗:阿拜子孫、阿巴泰子孫、賴慕布子孫、多爾袞子孫、多鐸子孫;
正白旗:湯古代子孫、塔拜子孫;
正黃旗:巴布泰子孫;
太宗皇太極系:
鑲白旗:豪格子孫;
正黃旗:葉布舒子孫;
鑲紅旗:碩塞子孫;
正黃旗:高塞子孫;
鑲黃旗:常舒子孫、韜塞子孫。
世祖福臨系:
鑲白旗:福全子孫;
正藍旗:常寧子孫。
圣祖玄燁系:
鑲藍旗:允禔、允礽、允祉、允禵、允禧;
鑲白旗:允祺、允佑、允祹、允祁;
正藍旗:允祀、允禟、允祥、允祎、允祜;
正紅旗:允礻我、允禑、允禮。
世宗胤禛系:
正藍旗:弘晝。
高宗弘歷系:
正藍旗:永璜。
鑲紅旗:永璋、永琪;
鑲白旗:永璇;
正紅旗:永瑆、永璂;
鑲藍旗:永璘。
仁宗顒琰系:
鑲白旗:綿愷;
鑲紅旗:綿忻;
鑲藍旗:綿愉。
宣宗旻寧系:
鑲紅旗:奕緯;
鑲藍旗:奕?;
鑲白旗:奕譞;
正紅旗:奕詥;
正藍旗:奕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