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頒布清帝遜位詔書。這個詔書的頒布,不僅是皇帝遜位這么簡單,還標志著清朝的滅亡,我國封建社會的終結。至此,我國進入到共和時期。清朝遜位詔書很多人都知道,字數并不多,只有319字。不過這短短的三百多字里,每一句都至關影響,對當時的影響非常大。
清帝退位詔書由張謇起草的,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實業家。不過張謇還有一個身份,他是清朝的狀元??梢?,張謇起草這個詔書,多多少少都有點諷刺意義。我們先看一下清帝退位詔書的原文,以及這里面每一句話的含義。
奉旨朕欽奉隆?;侍筌仓迹呵耙蛎褴娖鹗?,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奉旨朕欽奉隆?;侍筌仓?。”這句話只是開篇,沒什么意義,不過這里面也說明一件事,皇帝說得不算,是皇太后決定的。所以才叫奉皇太后懿旨。當然,清朝末期時,皇太后說的也并不算。最初是攝政王說的算,清朝滅亡前是袁世凱說的算?;实酆突侍竽缸觽z差不多是傀儡。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這是詔書的第一句,說得非常有意思。里面說是因為起義導致華夏生靈涂炭,并不是自己發動內戰。
相反,清朝主動特派袁世凱和起義軍協商,讓大家回到談判舊前,用協議的方式一起決定國家的未來。
這句話明顯說是你們起義導致民不聊生的,而我們發起了政治協商的模式。
之所以專門提袁世凱,是因為清朝當時其實已經被袁世凱掌控了。而清朝的滅亡前確切地說是和袁世凱商談的,并不是和革命黨商談。這里面袁世凱才是主角,說白了清朝是支持袁世凱的。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這一句和上一句一樣,都在推卸責任。說南北雙方在一起協商了兩個多月,還沒有協商好,這又導致了民不聊生。感覺清朝這時明顯轉移矛盾??傊痪湓?,就是因為袁世凱和起義軍,才造成我們民不聊生的現狀。之所以說這些,主要是為下面做鋪墊。既然你們都錯了,肯定要我出面來解決了。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這里面說得很直接,大家都認可共和。先是南方起義各省認可共和,后世北方的很多將領也認可共和。因此我們清朝也不能因為我們一家人當皇帝,享受榮華富貴,違反全國人民的意愿??梢哉f這句話里的含義還是非常多的。
首先是“多傾向共和”里的“多”,據說這個字是袁世凱特意加進去的。多傾向共和意思是,多數人都傾向共和,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認可共和。說白了,還是有很多人不支持共和的。如果真的是袁世凱特意加“多”字的話,在某種程度上,他是想表明自己不支持共和,還是支持清朝的,算是向全天下人表自己對清朝的忠心。
其次“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边@里面有種明褒實貶的意思了。南方先倡議共和,說的是南方各省先起義,反對我們統治。北方諸將也認可,這個說得特別直白。意思就是袁世凱手下在北京逼迫清朝的事??梢娪米址浅>_,人家并沒說北方各省認可,只是說北方將領認可。而袁世凱面對指責,也只能接受。
“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边@句話是接著上句的,正因為這么多人都認可共和,再加上這是大勢所趨,所以我們也認可共和制度。這樣也符合圣人說的公天下。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眰€人覺得這句話是全篇的重點,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首先,這里面讓袁世凱全權組建共和政府。而且這里面特意說明袁世凱之前是總理大事,所以應該讓他組建政府。這不僅是承認袁世凱的地位,還有一種感覺就是是我授命袁世凱組建共和政府的。無形之中表明清朝是在共和政府之上的。
其次,“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句對維護領土完整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也有認可五族共和的意思。要知道自古以來,我國古代王朝領土都不相同,尤其是漢人建立的王朝,很多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并不是其領土。清朝建立之后,東北地區最初是滿族人為主體的、北方是蒙古人為主體的、西北新疆是維吾爾族為主體的(維吾爾族是上面說的回族)、西南青藏高原是藏族為主體的,這些可以說在相當長時間內都不是漢人居住的地。而且這些都是清朝自己打下來的,他們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清帝退位,后果真的不敢想象。所以清朝才說大家都是一家人,是一個國家,這樣說直接杜絕邊境地區獨立的可能性。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層意思是五族共和。之所以特意提到這五個民族,是因為革命黨當時提倡五族共和,意思是五族平等。清朝之所以認可這樣,就是怕自己退位后,滿族受其他滿族破壞。畢竟我國政治有“報復清算”的惡俗。事實上,在詔書頒布之前,很多地方都存在迫害滿族人的現象。這句話也算是清朝給自己一個保命符。
第三,“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說得很直接,意思我退位之后,你們優待我的事。這里面主要說的是《優待皇室條件》,這個文件里對清帝退位后的待遇說得非常詳細??偟膩碚f還是比較好的,皇帝還是皇帝,只不過只能在皇宮里是皇帝,我們給你們錢養著你們,保護你們的財產。
這就是清帝遜位詔書的大致意思。其實,看完能發現,這里面根本沒有什么認罪認錯的情況,更不存在就一般王朝末代所謂是民不聊生什么的。清朝只是順應時勢,在自己仍有相當力量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國家出現內戰,主動轉變,將權力過渡給袁世凱。
這可以說是清朝對中國的最后一個巨大貢獻,因為他避免了因為朝代更替引發的內戰。
然而,清朝的良苦用心最后還是沒有改變歷史,清帝遜位之后不久,民國即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內戰之中,但,這已經與清朝無關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轉載《滿蒙風采》
202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