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關良弼的信息是在網上查詢的,良弼后人的信息沒有,在此宗譜網征集有關良弼后人的信息,有知情者請您與網站聯系)
良弼(1877年-1912年1月29日),字賚臣,愛新覺羅氏,滿洲鑲黃旗,紅帶子,清末立憲派大臣、宗社黨首領,官至旗軍副都統,辛亥革命后,遭同盟會京津分會成員彭家珍以自殺攻擊刺殺身亡。
良弼出身愛新覺羅宗室,為清顯祖塔克世第五子貝勒巴雅喇后裔。順治年間良弼七世祖鞏阿岱(貝子拜音圖之弟)以附睿親王多爾袞故,遭削爵、幽禁,并黜宗室。直到嘉慶四年清仁宗始命復宗籍,賜紅帶子。良弼曾祖父為道光年間的大學士伊里布;祖父為文舉人桂齡;父親凱順以候補知縣“榷(四川)萬縣稅務,卒于差次?!?
光緒三年(1877年),良弼生于四川成都,早年喪父,與母親杭阿坦氏(同知銜四川新寧縣知縣、京口駐防蒙古鑲白旗人國澍之次女)相依為命,由叔外祖父、四川知府銜候補直隸州知州國璋“攜之任所,以養以教至成立”,往來于四川與母家所在之京口旗營間,接受的是正統忠孝倫尚教育,侍母極孝。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良弼前往湖北,拜于鄂督張之洞門下,“仰南皮如泰山北斗”。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該省選送留學日本,入成城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步兵科士官生第二期。畢業后良弼留日觀操,被分配到步兵第3聯隊第40隊,因成績優秀,清政府期待他擔負軍事骨干人才,1903年10月駐日公使照會日本政府稱“良弼以修學成績良好,希望為任用歸國”。
良弼居東京期間,正值留日學生中的革命派疾呼排滿,經常攻擊、排斥滿人學生,滿漢學生間有很大的隔閡。因良弼品學兼優,革命派對他早懷戒備,指其“專司偵察革命黨,偶有建立青年會者,良弼亦投身其中。聆激烈之談,必拊掌贊詡,實則革命黨人之一舉一動,皆周悉而審思之,偽為輯睦,‘陰相殘破’”。良弼是否真有此作為頗有疑問,事實上他在留學期間多與漢族學生交游,其中吳祿貞、孫道毅等成為其一生的莫逆之交。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良弼在東京出版《參謀要略》,該書研究統籌用兵,是他留學期間的學習成果。同年十二月,正在留日實習的良弼奉召回國。
回國伊始,良弼即在練兵處軍學司辦理編譯事宜。光緒三十年(1904年)任編譯科監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3月,補軍學司副使,8月袁世凱延攬其為調充陸軍第八標統帶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4月,良弼仍回軍學司副使原差,并主持保定陸軍學堂校務。良弼還歷充考驗遷安、保定、馬廠各處陸軍各鎮大臣隨員長,奏充考試陸軍游學畢業襄校官、提調官等差 。同年,新軍在河南彰德舉行會操,任北軍審判長。九月,兵部改為陸軍部,練兵處并入。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8月任陸軍部軍學司司長,次月派在參議上行走。這期間,按照良弼自己的說法:“時值朝廷銳意圖強,振興武備,臣以菲才,屢司戎務,舉凡陸軍章制,教育規則,靡不戀心贊畫,期收成效?!?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0月,充任修訂法律館諮議官,參與編撰新律;同年底拱衛京師的禁衛軍成立,授禁衛軍第一協統領,實際負責管理禁衛軍。
宣統元年(1909年)3月,陸軍部校閱四鎮請獎案內,良弼以應升之級記名。5月,兩江總督端方奏稱良弼“才猷敏練,學術精深”、“其宅心忠亮,足備武學顧問之選”。6月,日本駐清朝公使伊集院彥吉授良弼三等旭日勛章。7月,清廷從良弼等之建議,仿日本參謀本部設立軍諮府,以統籌全國陸海軍事宜,軍諮大臣載濤不諳軍事,凡事皆以良弼為“謀主”;10月,擢升禁衛軍訓練大臣。
宣統二年(1910年),隨載濤為首的陸軍考察團赴日本、美、英、法、德、意、奧、俄八國考察軍政,期間良弼“游歷各國,處處能見其長,如查閱軍務、對答國事、駕行氣球,皆能周詳有法,從容不迫,外國人交口譽之?!?
宣統三年(1911年)2月,載濤具奏隨同出洋人員援案請獎,良弼奏準為陸軍協統并賞戴花翎。同年秋參與灤州大操。武昌起義后,良弼反對起用袁世凱,冀圖“以立憲彌革命,圖救大局”。11月,袁世凱進京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調馮國璋任禁衛軍統制,良弼被奪去統領禁衛軍實權;同年12月9日授軍諮府軍諮使,兼鑲白旗漢軍副都統。
1912年1月12日,良弼與溥偉、鐵良等組織“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反對南北議和與清帝遜位,他說:“上年我奏請釋黨人,開國會,皆不我聽,今秋變起,請以禁軍赴前敵,又不我用,而委之蔭昌;內廷紛爭,外患四起,我宗社之亡將無日矣!我見政府不可為,始組織宗社黨?!?;1月26日,即佛得道日,良弼議事畢回家,在光明殿胡同家門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紅羅廠街),遭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向其投擲炸彈,炸傷左腿。良弼遇刺,并未即死,救治了兩日,請日本軍醫做了截肢手術,但終于傷重身亡。良弼為人慷慨激昂,置死生于度外,還稱贊刺客彭家珍“奇男子、真知我者也”;在遺折中,他還戀戀不忘地叮囑:“尊重信條,實行憲政,以挽將傾之國勢,而收已渙之人心?!辈贿^他也意識到自己死亡之后,清朝就會滅亡,“我本軍人,死不足惜,其如宗社從茲滅亡何?”。
1912年2月1日,擬以副都統陣亡例從優賜恤。但是良弼死后十余天的2月12日(十二月廿五[戊午]),宣統遜位,“典禮院奏遵查已故副都統良弼應得恤典。并請照章予謚。得旨、毋庸予謚?!睋嵝糁聼o人再提。良弼家中并不富裕,其妻杭阿坦氏(漢姓趙氏)已于宣統三年(1911年)正月去世,留下岳母及三個女兒,日子十分艱難。秋瑾好友、清末女杰吳芝瑛聞此,寫就一篇言辭極為懇切哀怨文章,呈交有關部門,撫恤金一事,總算有了下落。
良弼素有大志,以知兵而為清末旗員翹楚,不但是旗人中“嶄新的軍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參與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圖強的軍事活動,“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良弼皆主其謀”。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舉凡吳祿貞、哈漢章、沈尚謙、盧靜遠、章遞駿、陳其采、馮耿光、蔣百里等無不延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然其自負而傲上,惜才而厭庸碌,改革過激而得罪碌碌權臣,結果“頗為時忌”,“常以不得行其志為恨”,以獨木支危廈何其難哉?
廉泉等友人184人為悼念良弼,1923年1月27日(陰歷十二月十一日)在西城翊教寺開良弼死后十一周年紀念會,在該寺建設“良公祠”,贈私謚“忠靖”。溥儀及當時的大總統黎元洪、前任大總統徐世昌等人亦贈匾額。
可惜良弼一生為國,清貧自守,家中并不富裕,只留下3個女兒,日子十分艱難。所幸,清末女杰吳芝瑛知曉此事,當即便寫信將情況告知有關部門,良弼的后人這才拿到了撫恤金,熬過了艱難的日子。
2022年4月12日
整理并供稿:邊溥哲
附:良弼世系圖
宗譜網會員
匿名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