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董萬侖先生系著名的東北史專家,本文結合《努爾哈赤先祖譜系研究》和《努爾哈赤先世家族譜牒》、《完顏城:女真皇族故地》等文整理,題目略有改動
努爾哈赤的先世出自建州女真,明朝設建州左衛安置他們。努爾哈赤先世家族譜牒,就是這一歷史的真實寫照。這部家族譜牒,主要是以八世祖范為核心而形成的童氏三家族的譜系與事跡。從這部家族譜牒中,可以看出努爾哈赤的先世們為女真人復興,重現歷史舞臺,繪制出的壯麗畫卷。它為后世努爾哈赤崛起,創建王業,奠定下礎石。董老在撰述《清肇祖傳》中,對努爾哈赤先世家族的事跡進行了研討。此書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為正文,后部分為考釋,對努爾哈赤先世的事跡考證頗詳。本文僅將努爾哈赤先世家族事跡的基本線索,整理出來編寫成譜牒,奉獻給讀者。
一、先祖起源———始祖布庫里雍順神話
努爾哈赤的先祖部落,起源于長白山及其東北部的牡丹江上游。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述努爾哈赤先祖起源曰:“滿洲原起于長白山東北布庫里山下布兒湖里泊?!痹搶嶄浥c《舊滿洲檔》,還記載努爾哈赤先祖起源的神話:天命三仙女沐浴于布兒湖里泊,最小的仙女吞食神鵲銜來的紅果生始祖布庫里雍順。
始祖誕生地布兒湖里泊為今何湖?有人考定為長白山東之圓池,又有人比定為黑龍江北江東六十四屯之小池子。布兒湖里泊,滿語為bulhuri omo,義為水冒出湖①,長白山東北方向,具有水冒出特點的湖泊,無疑是非今之牡丹江上游鏡泊湖莫屬的②。
這個神話,本是廣義女真人共同的神話,努爾哈赤興起后將其攫為己有,寫入自己的譜牒里③,但它卻反映出,努爾哈赤先世女真部落,起源于長白山及其東北部牡丹江上游地區。始祖布庫里雍順所處的時代,據努爾哈赤所說“十世、十五世”④分析,十世當為元初,十五世當為金初。
二、元朝斡朵憐萬戶
始祖布庫里雍順,“倏爾長成”,遵母命乘舟從布兒湖里泊落到呼爾哈河(牡丹江)上,順流而下至呼爾哈河口三姓(今依蘭)、鰲朵里城(斡朵里城,今馬大屯)⑤,被推為首領,娶百里女(beri gege,弓姐)為妻。這個神話反映出,努爾哈赤的先祖部落,離開發祥地牡丹江上游向北移動到達牡丹江口。
元朝初葉,在牡丹江口設置斡朵憐萬戶府和胡里改萬戶府⑥。努爾哈赤的先祖在這里任斡朵憐萬戶府萬戶和胡里改萬戶府萬戶。這反映出,努爾哈赤先祖部落,到了元初在牡丹江口形成兩個部,其族長(或部落長)分別任元朝的萬戶職。其中斡朵憐萬戶府管轄的部族,就是努爾哈赤先祖所出的部族———斡朵里部的母體。
第一任斡朵憐萬戶府萬戶,是努爾哈赤幾世先祖?史書闕記,不得而知。
三、神鵲救范嗏———八世祖萬戶范嗏家組
元代中后葉,布庫里雍順的裔孫范嗏,在牡丹江口鰲朵里城誕生。他是古籍明確記載的努爾哈赤正宗八世祖⑦。努爾哈赤家族譜系,從此開始脈絡明晰。
努爾哈赤八世祖范嗏,姓夾溫氏,漢姓為童。夾溫就是金代的夾谷,《金史·國語解》:"夾谷[漢姓]曰仝?!辟跒橥墓朋w字,姓氏往往寫作童或佟。后世努爾哈赤承此姓,初為佟,后改姓愛新覺羅。愛新,滿語為aisin,金也,此金距孟森考證即是夾溫之合音。夾溫氏是金代胡里改路貴戚姓氏之沿襲,胡里改路沿所在松花江口,努爾哈赤的先世在金代居住在松花江口時,可能是貴戚,所以授賜夾谷氏。
八世祖范嗏家族譜系:
范嗏尚在弱冠之時,本族遭受了空前的大災難。斡朵憐萬戶府管轄的部屬發動叛亂,攻破鰲朵里城“盡殺闔族子孫”。元朝的斡朵憐萬戶時,在這場動亂中被搗毀,斡朵憐萬戶、千戶、百戶———范嗏的父祖,皆被殺害。其家族中,惟有范嗏,率部眾逃走,“為神鵲所救”⑧,留下了一支血脈。
范嗏率眾逃到何地?古籍未做記述。過去學術界異說紛逞:有逃到綏芬河說、逃到圖們江上游阿木河說、逃到輝發河上游方州說。實際朝鮮古籍已經揭示出這一歷史之謎:綜合所記分析,他們逃到了圖們江下游河口元奚關總管府奚關城?!缎略鰱|國輿地勝覽》記:“訓春江,至東林城入于豆滿江,斡朵里野人所居?!庇柎航?,即是河。斡朵里,即是斡朵憐,見朝鮮對這支女真人的稱謂?!冻瘜嶄洝?記:斡朵里管轄下有個女真小集團,首領叫高早化,“素居縣城底”⑨,是凡察“父祖相傳仆隸”⑩。這里說的縣城,又作懸城、玄城,皆朝鮮稱謂,即中國元朝的奚關城。奚關城,是元朝設在圖們江下游的奚關總管府治所,地在今河口高力城。凡察是范嗏孫,其父為包奇,包奇為揮厚(努爾哈赤七世祖)異母弟。這些記載說明,范嗏率部眾南逃到了圖們江下游河口的元奚關總管府奚關城{11}。建州女真火兒阿部(即胡里改部在元末明初的改稱)也遷到了奚關城。
他們得到元朝的認可,被安置在這里,隸屬于元奚關總管府{12}。元朝規定,女真人“其官皆世襲”。嗏在這里承襲先人萬戶之職統轄斡朵里部眾。
元代中葉,遷到五國頭城(今黑龍江依蘭),為斡朵里萬戶,娶完顏氏為妻。1350年(元至正十年),舉家遷往奚關城(今吉林琿春)。在此地,生下長子揮厚(猛哥帖木兒父親),次子包奇(揮厚同父異母弟)。1372年(洪武五年),范嗏在奚關城遭速平江(綏芬河)兀狄哈襲擊身亡。
范嗏初遷奚關城時,尚為弱冠{13},在此地娶妻生揮厚,又納妾(或妻死另娶)生包奇?!冻瘜嶄洝酚洠骸皳]厚異母弟容紹(官名)包奇?!眥14}又記:“揮厚生長本地?!眥15}這說明,嗏在奚關城娶妻納妾,生長子揮厚、次子包奇。
四、七世祖豆漫童揮厚家族
努爾哈赤的七世祖揮厚,大致生于元末至正初年{16}。出生地在奚關城?!冻瘜嶄洝酚洠骸皳]護(厚)生長本地?!眥17}“本地”,即前文所言指奚關城。氏朝鮮嘗把奚關城視為自己的北疆,強行索取未達目的。
揮厚,漢姓童?!独畛瘜嶄洝酚洠?/span>“童揮護(厚)?!眥18} 這是古籍第一次披露努爾哈赤先祖家族的姓氏。
《完顏城》記載揮厚,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生于奚關城,17歲娶也吾巨(完顏氏)為妻,生下兒子猛哥帖木兒。1372年(洪武五年),19歲的揮厚帶著全家逃到阿木河(今朝鮮會寧)。在阿木河。
揮厚在奚關城襲父職為萬戶?!独畛瘜嶄洝酚洠?/span>“豆萬(官名)揮厚?!眥19}豆萬,即豆漫,也就是萬戶。此時正當元朝末年,其所襲父職,顯然是元朝斡朵憐萬戶。
揮厚在奚關城,與貴族僉伊(官名)甫哥之女也吾巨婚配,生猛哥帖木兒{20}?!独畛瘜嶄洝酚洠?僉伊(官名)甫哥之女也吾巨,先嫁豆萬(官名)揮厚,生猛哥帖木兒。"揮厚與也吾巨婚配地址在奚關城。《李朝實錄》記:"童猛哥帖木兒與伊父揮厚生長本地。"這里說的“生長本地”,考之他條,即是出生在奚關城。揮厚與也吾巨婚配的年代,據董老考證大致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至洪武二年(1369)之年。揮厚與也吾巨婚配生猛哥帖木兒組成的家族,是童氏正宗血統。
七世祖揮厚家族譜系:
元朝滅亡后,東海女真人紛起騷動,進攻元朝殘留的地方統治機構。速平江(綏芬河)諸姓兀狄哈,向元朝設在河口的奚關總管府奚關城發起攻擊。揮厚等首領率眾抵抗失利,逃到朝鮮半島境。"壬子事件"是斡朵里部從虛弱、沉滯走向興旺發達的轉折。揮厚率部眾初居吉州、咸州、定州等地。當時高麗乘元亡之機,向東北部開拓疆土,威懾力滲透到北青、吉州。揮厚與子猛哥帖木兒,遂率眾北返,約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前后定居在圖們江上游阿木河。阿木河俗名吾音會,亦稱斡木河,皆女真稱謂,朝鮮占領后改為會寧。其地在圖們江上游右側,距江約六鮮里(大約4.7華里),隔江與中國今和龍縣三合村相望{21}。斡朵憐部初來阿木河時,部眾分布在以阿木河為中心的江右一帶,后來由于部眾繁衍,逐漸向外擴展。據后來朝鮮調查,大致在以阿木河為中心的圖門江兩岸,由會寧向北達20鮮里(核16華里)江右的吾弄草,由會寧向西南達到280鮮里(核220華里)的中東良(大致在圖門江最上游阿也苦江左側)。揮厚與妻也吾巨、子猛哥帖木兒等,都居住在阿木河一帶?!独畛瘜嶄洝酚洠?/span>“猛哥帖木兒與伊父童揮護居住阿木河地面。”{22}具體地點在阿木河附近的北峴。揮厚大約在洪武十七年(1384)前后死于阿木河。
建州女真另一部火兒阿部(此時朝鮮稱之兀良哈)也從朝鮮半島遷來,大致分布在今合隆縣以及安圖縣境內。
五、七世祖異母弟容紹包奇家族
《李朝實錄》記揮厚有異母弟包奇,包奇為父范嗏納妾所生。包奇任官容紹,不知系何職,可能是元代遺留下的。洪武五年(1372)隨揮厚逃到朝鮮半島境內,后定居阿木河。包奇在阿木河成婚,生吾沙哥、加時波、要知{23}。包奇與本妻婚配組成的家族,是童氏旁宗血統。
弟弟包奇娶了高麗女為妻,生下吾沙哥等三子。
七世祖異母弟包奇家族譜系:
包奇與本妻所生之子,其政治傾向是投靠朝鮮,接受朝鮮封賞。
吾沙哥:又作吾沙可,居于阿木河西二十鮮里(大約一六華里)江右(江東)下甫乙下。由于是旁宗,跟從兄猛哥帖木兒關系不密切。永樂九年(1411)未隨猛哥帖木兒西遷。明朝未授予要職。他接受朝鮮招撫,任都萬戶,成為下甫乙下地方女真大首領。正統五年(1440)斡朵憐部南徙。與建州衛匯聚,他留下未走。吾沙哥有子一,名童宋古老。
童宋古老:款赴朝鮮,任職護軍。
加時波:又做哈時波、哈失八。居于阿木河江左(江西)三五鮮里(大約二八華里)的下多家舍。他與猛哥帖木兒不密切,明朝也未授予要職。他接受朝鮮招撫,任都萬戶,成為下多家舍地方女真大首領。正統五年(1440)斡朵憐部南徙。與建州衛匯聚,他留下未走。加時波有子二:長名童末應巨加勿,次名毛多吾。
童末應巨加勿:事跡不詳。
毛多吾:正統五年(1440)率17人南奔蒲州(婆豬江),被朝鮮追回。
要知:《李朝實錄》但記要知為包奇與妻所生之子,排行在加時波之后,身世不詳{24}。
六、七世祖母也吾巨改嫁七世祖父異母弟包奇家族
揮厚約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前后死去。斡朵里部有兄死妻嫂之婚俗。揮厚遺妻也吾巨,按照本族的婚俗遂于洪武十八年前后改嫁給小叔———揮厚異母包奇,生于虛里、吾沙哈、于沙哥、阿哈里、毛多赤、凡察{25}。也吾巨改嫁揮厚異母弟包奇生于虛里等組成的家族,是童氏正宗與旁宗之間的血統,也可稱為準正宗血統。
1384年(洪武十七年),揮厚故去。在其祖母主持下,妻子也吾巨從嫁給了弟弟包奇,15歲的猛哥帖木兒代襲了父親揮厚的萬戶之職。
包奇與也吾巨婚后育有一女六子。
七世祖母也吾巨改嫁七世祖父異母弟包奇家族譜系:
也吾巨改嫁包奇所生之子當中,惟長子于虛里與末子凡察出類拔萃,二人政治傾向不同,于虛里跟明朝疏遠,最終投靠朝鮮,成為北疆的藩籬,凡察跟朝鮮疏遠,效忠明朝,成為東陲的高級守土官。
長女順姐,長大后嫁火兒阿部萬戶阿哈出(明成祖皇妃之父,首任建州衛指揮使)長子釋家奴(李顯忠),生子李滿住(建州衛都指揮)。
于虛里(?—1444):出生在阿木河。及長移居會寧西20獻里(核16華里)江右的無名地。大約出生子洪武十九年(1386)前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跟隨兄猛哥帖木兒加入建州衛,任千戶。永樂八年(1410)圖們江發生戰亂,他隨同母兄猛哥帖木兒積極參戰,率眾百余進攻雍丘站。永樂九年(1411)隨猛哥帖木兒西遷。永樂二十一年(1423)重返阿木河。因明朝未予升遷。從此投靠朝鮮,任前護軍。正統五年(1440)斡朵憐部南徙遭到朝鮮阻攔。他身為朝廷命官積極阻止部眾南徙。正統九年(1444)因病去世。朝鮮追授都萬戶,特遣禮官致祭。于虛里有獨子:童所老加茂。
童所老加茂(?~1463):又作童所奴帖木兒、童所老帖木兒、童速魯帖木兒。他與父同住在會寧西13鮮里(核10華里)江右無名地.正統三年(1438),朝鮮授予護軍。正統四年(1439)與從兄董山赴朝鮮貢獻土物,國王加封威勇將軍虎賁侍衛司護軍。正統五年(1440),斡朵里部南徙與建州衛會聚,他欲率眾隨往,被父留住。從此投靠朝鮮。猛哥帖木兒在阿木河被害后,朝鮮移鎮拓疆,通近阿木河,欲于其地設會寧鎮而未果,他“自撒其家,而獻其地”。朝鮮重其功,但又怕其反復,命其“上京授職娶妻”。正統六年(1441)四月,晉升大護軍,娶朝鮮禮賓奪判事添壽之女。從此成了朝鮮士族之貴婿。五月,升遷僉知中樞院事。朝鮮欲留宿衛,他托故拒絕,契妻歸故里。正統七年(1442)封嘉善大夫。天順七年(1463),死于故里,“妻子家產并皆籍沒”。朝鮮不許其妻子“歸喪”。國王命官備葬具,委其管下葬之。童所老加茂一生效忠朝鮮,臨終只獲得“官備葬具”而已。童所老加茂有子四:長名童清周,次名童阿伊亡可,三名童清禮,四名童清智,都是朝鮮添壽之女所生。
女:嫁于李滿柱之子古里。
童清周:仕于朝鮮,任大護軍,后升中樞。
童阿伊亡可:事跡不詳。
童清禮:仕朝鮮,官至中樞,曾兩次以三衛敬差官身份往逾建州三衛。他在差遭中會見了中衛都督李達罕(猛哥帖木兒外甥,李滿侄孫)、左衛都督脫羅(董山子)、右衛都督卜花禿(凡察子)。他是女真人中比較有文化教養之人,家藏蒙古世祖皇帝冊,以及知風雨冊、善惡報應冊、陰陽占卜冊、飲食燕享冊、佛經冊、勸學冊等共20冊。正德三年(1508),以謀立太弟罪被“凌遲處死”(冤案)。三衛宗親聞訊,群起欲報血族之仇。童清禮一生效忠朝鮮,到頭來,忠而見疑,辟尸萬斷,落個叛逆罪名。
童清智:事跡不詳。
吾沙哈,又作於沙哈。初居阿木河附近。永樂九年(1411)隨兄西遷。永樂二十一年(1423)重返阿木河,又移居東良北(亦名下東良)。明授子指揮使。他與朝鮮關系不密切。后移居會寧附近。
於沙哥,又作吾沙介、沙介,居住在會寧北4鮮里(核3華里)江右吾音會。明授子指揮使。永樂九年(1411)未隨兄西遷。正統五年(1440)斡朵里部南徙也未隨往。后又前往,與弟凡察會聚,不知何故又返回。朝鮮甚嘉之,授子都萬戶。於沙哥有子名童三波老。
童三波老:與父同住在吾音會。明授予指揮使,朝鮮授子副萬戶。后移居甫乙下(大致在今和龍微西),朝鮮又授子“甫乙下等處都萬戶”。童三波老有子三:長名伊時可,次名者吐,三名者邑可。
伊時可
者吐
者邑可
阿哈里,又作阿下里。居住在會寧北20鮮里(核16華里)江右吾弄草。永樂九年(1411)隨兄西遷,建州左衛設立后,任指揮使。正統五年(1440)斡朵里部南徙與建州衛會聚,他沒有隨往。從此投靠朝鮮,朝鮮授子都萬戶,大致在景泰初年死去。阿哈里有子二:長名所老加勿,次名童南羅
所老加勿:對父投靠朝鮮不滿,正統六年(1441)“漫罵其父,背棄逃去”,往歸叔凡察。
童南羅:款附朝鮮,正統十一年(1446)任司直,景泰五年(1454)晉升護軍。
毛多赤,他與兄阿哈里同住在吾弄草。天統六年(1441)赴朝鮮宿衛。景泰六年(1455)朝鮮授予護軍。童毛多赤有子名也車石。
也車石:款附朝鮮,任護軍。
凡察(?~1450或1451),凡察大約于洪武末年出生在阿木附近.永樂九年(1411)隨兄猛哥帖木兒西遷到灰扒江上游方州西側余下.永樂十年(1412)建州左衛設置,任指揮僉事。永樂二十一年(1423)隨兄重返阿木河,住在會寧西5鮮里(核4華里)的無乙溪,另在東良北(亦作下東良)設有農所。凡察同明朝關系密切,同朝鮮關系疏遠,從未乞請授職,這與眾兄大不相同.永樂二十一年(1423)他與兄重返阿木河后,明帝詔令招撫叛人楊木答兀以及叛逃軍人、被擄漢人。他與兄遵旨積極進行招撫。宣德七年(1432),因招撫遠夷歸附功,晉升為都指揮金事。宣德八年(1433),因遭返被擄漢人功,晉升為都指揮使。同年閏八月,叛人楊木答兀勾結兀狄哈突襲欽差裴俊,他與兄猛哥帖木兒率眾往救,自身受傷。十月,楊木答兀為報前仇勾結兀狄哈襲擊左衛治所與欽差駐地,他與兄抗擊,兄遇難,他自身幸免。兄猛哥帖木兒遇難后,斡朵里人失去首領,陷入了困境,他毅然站出,領導部眾為挽救本族危亡而奮爭,宣德九年(1434),趕赴明京,奏報左衛危難,明帝以殺賊功,命他“繼帖木兒為都督僉事”。他上書奏請“發兵問罪”,無結果。宣德十年(1435)派岳父、指揮李將家赴京師奏請“搬到李滿住那里一處住坐”,明帝準其請。正統五年(1440),與侄董山突破朝鮮攔阻,逃到蘇子河,不久又移三士河與冬古河之間,與建州衛會聚。正統七年(1442),因其與董山爭衛印,明從建州左衛中分出右衛,董山晉升為都督同知,掌左衛事,他晉升為都督同知,掌右衛事。從此獨攬右衛大權,與董山、李滿住同為三衛大首領。他南徙后,經常同董山率眾犯遼東。大約在景泰元年(1450)六月至景泰二年(1451)四月之間,“以罪拘死遼東”。凡察娶建州左衛指揮李將家女為妻,與李滿住是連襟。他又買漢家女董氏為妾。根據《李朝實錄》記載,正統二年(1437)凡察居住在阿木河時,有七子二女,有女真正妻所生,有漢家妾所生。七子二女,從《明實錄》、《李朝實錄》里能見到有四人,即:阿下大、甫老、卜花禿、逞家奴。凡察以罪伏誅后,由嫡長孫納郎哈襲職,納郎哈以罪伏誅后,由叔卜花禿襲職。
阿下大:他是凡察眾子中最早出現的,可能是長子。住在無乙溪。至朝鮮獻馬,朝鮮授予護軍。正統五年(1440)隨父率眾南逃與建州衛會聚。阿下大有子納郎哈
納郎哈:襲祖父職為都督同知。他與左衛右都督董山(猛哥帖木兒子)、中衛都督同知李古納哈(李滿住子).同為三衛大首領。天順三年(1459)晉升為右衛右都督。成化四年(1468)六月,因董山罪牽染,以知其謀不舉罪,被斬首。納郎哈無子。
甫老:他的事跡,古籍記載寥寥。
卜花禿(1424~1507):卜花禿又作甫下土、甫下吐、不花吐,是凡察三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生于阿木河附近無乙溪.正統十年(1449)明授予百戶,景泰三年(1452)晉升右衛都指揮僉事,成化六年(1470)因三衛奏請襲侄納郎哈職為右衛都指揮同知,后晉升為右衛都督,成化、弘治年間,他與左衛土老(董山子)、中衛李達罕(李滿住孫),同為三衛大首領。正德二年(1507)四月死,終年84歲。明帝賜“祭一壇”。
逞家奴:父凡察死后,乞請襲父職未被應允。后明授予右衛都指揮僉事。正德五年(1510)晉升為都指揮同知。
七、六世肇祖右都督童猛哥帖木兒家族
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兒(?—1433),《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為孟特穆。努爾哈赤開國稱王,緬懷列祖,認為自己的王業,實由其六世祖開創而來,于是追尊其六世祖為肇基王跡之祖———肇祖。
肇祖猛哥帖木兒大約生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前后(不排除推前一至三年),時其父揮厚、母也吾巨住在琿春河口奚關城{26}。
洪武五年(1372)隨父逃到朝鮮半島境內,約于洪武七年(1374)前后定居在阿木河附近北峴。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前后在阿木河襲父職為斡朵里部豆漫?!洱堬w御天歌》記:“斡朵里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span>洪武二十三(1390)高麗占領吉州,威懾力達到鏡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遣使至圖們江招諭斡朵里與兀良哈。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接受高麗招安,授予高麗上萬戶(時高麗勢力尚未達到阿木河)。猛哥帖木兒接受高麗的授職,是斡朵里部在發展道路上的一大轉折。它密切了斡朵里部同高麗(以及后來的朝鮮)的關系,促進了封建文化的輸入,推動了生產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的變化,其意義是深遠的。
洪武十九年于阿木河成婚,生阿谷與都赤(西遷后又生董山、董重羊)。猛哥帖木兒與鄰族火兒阿部首領阿哈出兩家族在阿木河及其附近結成姻親。他將妹妹嫁給了阿哈出長子釋家奴(李顯忠),生李滿住,成為“滿住之舅”。后來他的次子都赤,又娶阿哈出次子莽哥不花之女。兩家族可謂親上加親。這門姻親最早是于洪武末年在阿木河結成的。
猛哥帖木兒與阿哈出在洪武末年又同明王朝結成皇親。明成祖朱棣為燕王時,納阿哈出女,迨稱帝封為三皇后。阿哈出成為“三后之父”,而猛哥帖木兒就成為“皇后之親”。成祖即位后多次下詔言:“猛哥帖木兒皇后之親”,猛哥帖木兒同大明“占親”。猛哥帖木兒跟明朝結成皇親國戚關系,大大提高了斡朵里部的聲望與地位。他能行使管轄權的范圍,主要是夾濕氏(姓)范家族的揮厚集團與包奇集團,此外還有其他姓的斡朵里人,如李姓、馬姓等集團。斡朵里部在猛哥帖木兒的領導下得到了發展,洪武末年部族戶數達到近200戶,生產也得到了發展。建州女真在猛哥帖木兒的領下逐漸興起。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朝在圖們江設建州衛,以火兒阿部首領———“三后之父”阿哈出為首任指揮使。阿哈出舉薦猛哥帖木兒,明成祖遭欽差去招諭。永樂三年(1409)猛哥帖木兒接受招諭,永樂四年(1406),成祖授子建州衛指揮使。從此成為明朝的地方守土官。猛哥帖木兒同明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系,是其部族在發展道路上的又一大轉折。從此中原文化和技術不斷傳入,封建意識也隨之滲入,從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斡朵里部的社會從此發生了根本變化。猛哥帖木兒加入建州衛,統領斡朵里部,代管火兒阿部遺氏(此時阿哈出已率部西遷),還統領部分“女真”、托溫、骨看和毛憐兀良哈,就成為威震東陲的女真大首領。建州女真在猛哥帖木兒的領導下逐漸興起。
正當猛哥帖木兒統率部眾在東陲興起之時,女真人因為朝鮮抵制建州衛,跟朝鮮關系惡化,雙方在圖們江展開了悲慘的血戰。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朝鮮殺死毛憐衛八指揮,制造了“豆門慘殺案”,把這場血戰推向高潮。猛哥帖木兒身為東陲女真大首領,為形勢所逼,率眾卷入了這場血戰。這場血戰發生初期,阿哈出即率部眾西遷到輝發河上游方州(今海龍縣山城鎮)。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猛哥帖木兒率部眾尾隨阿哈出之后,西遷到方州西側余下(方州通往開原要道上)。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于余下設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首任指揮使。猛哥帖木兒從此獨執旗幟,支撐一衛,成為一衛的最高長官。此時阿哈出已衰老(或許已死),猛哥帖木兒在建州女真中逐漸成為最具聲望的大首領。這為建州女真的發展,為女真人重現歷史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奉詔跟駕從征韃靼,為維護國家統一,安定遼東社會秩序,做出了貢獻。但也得罪了韃靼、兀良哈,從此結下了深仇大怨。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為避韃靼侵擾率眾重返阿木河。第二年釋家奴、滿住父子率火兒阿部(建州衛部眾)徙居婆豬江(渾江)。建州女真兩個部會聚又分離。猛哥帖木兒的錯誤抉擇,給左衛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困難,也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
然而猛哥帖木兒的政治生涯卻仍然飛黃騰達。他重返阿木河后,接受明帝詔令積極配合欽差招諭叛人木答兀,遣返被擄人口。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因招服叛逃軍人功晉升為都督僉事,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又因遣返被擄漢人功晉升為右都督。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閏八月,叛人木答兀勾結嫌真兀狄哈突襲欽差裴俊。他與弟凡察、子阿谷,率騎五百往救,與明軍“協同對敵”,救出欽差裴俊。同年十月,叛人木答兀為報前仇,勾結嫌真兀狄哈與諸姓兀狄哈襲擊左衛治所與欽差駐地。他與長子阿谷等率眾對抗,俱被殺害。終年約六十四歲左右。猛哥帖木兒安葬之地在今朝鮮豐山面,位于會寧南約四十華里處。后人把他安葬之地稱做猛哥洞古墳。百余年后,努爾哈赤崛起,追尊猛哥帖木兒為肇祖,建興京陵另葬之,后尊為永陵。
猛哥帖木兒的兒子各書記載不一,綜合各書分析,有子四:阿谷、都赤、董山、董重羊。
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家族譜系:
阿谷(?—1433):阿谷又作管禿、權豆,是猛哥帖木兒正妻所生,大約于洪武二十年(1387)前后出生在阿木河附近北峴。永樂九年(1411)隨父西遷。永樂十年(1412)明置建州衛,任指揮使,不久入京侍衛。后重返阿木河,成為其父得力助手,遇有軍事,專掌右軍。后政治上無進取。向朝鮮請求襲父職未被應允,配合欽差遣返被擄人口,也未因功晉升.宣德八年(1433)閏八月,叛人楊木答兀勾結兀狄哈襲擊欽差裴俊,與父率眾往數面受傷。十月叛人楊木答兀勾結兀狄哈襲擊左衛治所與欽差駐地,與父率眾對抗,俱被殺害。有子馬波
馬波:為左衛千戶。
都赤:都赤是阿谷同母弟。娶寄住毛憐衛首任指揮使莽哥不花女為妻。永樂二十一年(1423)跟隨岳父移居婆豬江。事跡不詳。
董山(1419—1467):董山又作童山、童倉、充尚、充善。他是猛哥帖木兒偏妾所生。此偏妾,據筆者考征為漢家女“尼堪婆”(nikan hehe)。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出生在輝發河上游西側余下。董山出生時,猛哥帖木兒已五十歲左右,阿谷生母也已年近半百(宣德七年死),過了生育期?!冻瘜嶄洝酚浢透缣緝河墟?,斡朵里部貴族的妾多為從開原交易來的(或擄掠來的)漢家女,凡察等人都有交易來的漢人妾及妾生子女。這一切都說明,董山是猛哥帖木兒居住在余下時從開原交易來的漢家女所生。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隨父返回阿木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阿木河發生兀狄哈襲擊左衛事件,父與兄被殺,他被擄,時年十四歲。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在明帝詔令下,“得毛憐衛指揮哈兒禿贖回”。居于遠甫乙下(蓋即上甫乙下,今會寧至和龍之間)。此年上奏明帝乞請與叔凡察,“俱出遼東居住”,明帝準奏,并敕命“襲為本衛指揮”。時年十九歲。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至朝獻方物,朝鮮國王授予嘉善雄武侍衛司上護軍。同年上奏明帝乞請左衛南徙之事遭朝鮮參奏,明帝收回成命。他與叔凡察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率部南逃。朝鮮派兵攔阻,斡朵里人死傷慘重。初居蘇子河,不久又移居三土河與冬古河之間,與建州衛會聚。南遷后,與叔凡察發生了爭權奪印糾紛。明帝為解決左衛矛盾,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破格晉升他為左衛都督僉事。但矛盾仍未解決。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明從左衛分出右衛,晉升他為都督同知,“掌左衛事”,晉升凡察為都督同知,“掌右衛事”。從此獨攬左衛大權,與凡察、滿住同為三衛大首領。時年二十四歲。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上奏明帝乞請襲父右都督職,明帝允請,晉升左衛右都督。時年四十歲。此年至朝鮮獻方物,接受朝鮮正憲大夫職,企圖隸于兩屬之下。明帝怒斥其不忠。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上書“奏乞遷職”,因違背圣旨,“潛受朝鮮國王官職”,未被恩允。他極為不滿。從此屢犯遼東。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四月,應詔至明京,帝斥之忘恩悖義,警告“若再不愎,必動調大軍問罪”。然返回后,縱兵燒殺,“寇無虛日”。八月,因桀驁不馴,屢犯遼東,在廣寧被遼東總兵輔誘執,十一月伏誅。終年四十九歲{27}。 娶古倫氏,李滿柱之女。
董山之子,各書記載不一?!睹鲗嶄洝酚浂接凶?,名脫羅,《李朝實錄》記董山有子,名土老?!肚逄嫖浠实蹖嶄洝酚洺渖?/span>(董山)有子三:長名拖羅,次名脫一莫,三名石報奇。綜合各書分析,董山有子脫羅是無疑的。脫羅初襲父職為都指揮同知,后晉升為都督。脫羅之子,《明實錄》記為脫原保,襲父職為都督。
脫羅:脫羅又作土老、吐老、拖羅。父伏誅后,眾官保奏,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襲職為都指揮同知。后晉升為都督。明成化、弘治年間,與中衛都督李達罕(李滿住孫)、右衛都督卜花禿(凡察子)同為建州三衛大首領。后死于正德元年(1506)前夕。
脫羅之子,各書記載不一,《明實錄》記為脫原保,正德元年(1506)襲父職為都督?!独畛瘜嶄洝窋堤幱浲晾献油嵋叶脊?,一處記土老子童大彰可及皋都乙赤。此三人為二人或是三人?他們同《明實錄》里的脫原保是何關系?古籍里都未做記載。也許童吾乙都古與童大彰可為一人,即為《明實錄》里的脫原保,或者此二人中有一人為脫原保也未可知。有學者說童大彰可即脫原保,這只是推測,缺少根據。
董重羊(見后文)
八、五世祖都督董重羊家族
董重羊之名,各書記載不一?!睹鲗嶄洝纷髦匮?、董重羊、童羊,《朝實錄》作羊、童羊、真羊、充也、朱陽、肖陽?!肚逄嫖浠实蹖嶄洝纷鞒裏?,《大清歷朝實錄》作褚宴。
董重羊是董山同母弟,顯然亦是漢人妾所生。史籍最早出現董重羊為董山弟,是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冻瘜嶄洝肥雷娑?明景泰七年)二月癸卯記:“建州滿住、左衛童山……,各遣人來獻土物?!蓖氯勺佑洠簼M住派去的是其子豆里,童山派去的是其弟羊。羊對國王曰:“兄充尚亦欲來謁?!鄙洗鹪唬骸叭晷旨皾M住皆欲來朝,予甚嘉之,可待秋上來?!边@說明,董重羊確為董山之弟。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朝鮮國王授予董重羊蒲州等處都萬戶。當時明朝尚未授予他官職,僅是一位舍人。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明實錄》出現“都指揮重羊來朝貢馬及貂皮”,此時已由舍人晉升為左衛都指揮。后來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明實錄》出現“建州左衛都督董重羊”,這時已晉升為左衛都督之職。
后因受其兄董山罪之牽染,與七十余人同被充發。成化二十年三月,建州衛都督完者禿(即達罕)等,累次上書為其申冤,“言建州左衛都督董重羊,忠順效勞,實無反叛情罪,謫戍,乞宥之還”。詔不允取回。其妻伯吉,乞請愿與其夫同居,亦未恩允{28}。后死于戍所。
董重羊有子名失保,語在后文。
五世祖董重羊譜系:
董重羊——失保
九、四世祖都指揮失保家族
三種實錄皆未記董重羊有胤裔。不過據孟森考證,董重羊有子名失保,失保即是《清太祖武皇帝實錄》里的石報奇。
《明實錄》記:“特許建州左衛夷黑答撒、失保、主成襲升其叔父及從兄之職,為都指揮僉事,以三人訴其父附順效勞,而死于邊故也?!眥29}孟森解釋說:“此三人為建州左衛,又其父為附順效勞而死于邊,自必即為累稱忠順緣坐戍邊之董重羊。其中失保,正可當石報奇,所襲為叔父及從兄之職,當即綽顏及脫羅之職?!泵仙瓝藬喽?,失保即是石報奇,非董山之子,而是董重羊之子{30}。
四世祖失保家族譜系:
(石報奇)
失保—福滿
孟森此說十分可取。據筆者考證,《朝實錄》世祖九年(明天順七年)記有:“童于虛茂來言:叔父童倉?!边@說明,董重羊有子名于虛茂,其音近失保,當為一人。從建州左衛的承襲情況分析,失保即是石報奇,為董重羊之子,恐怕是事實。董重羊一生“忠順效勞”到頭來因受其兄董山罪牽染戍死,這與《明實錄》所記“其父附順效勞,而死于邊”相吻合。這時董山子脫羅剛剛死去,子脫原保在失保奏請襲從兄職的后三日(癸亥)奏請襲父職(也許是同時奏請,異日準請),這說明,失保奏請襲從兄職之“從兄”,是董山子脫羅無疑。明帝準其請,“授職為都指揮僉事”,此與《皇明從信錄》記載之努爾哈赤的先世,原為都指揮,明帝初令努爾哈赤襲先人職為建州左衛都指揮(明代文書,往往把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省言為都指揮)也相吻合。
如此說來,失保是努爾哈赤的四世祖,而努爾哈赤三世祖福滿,當為失保之子,董重羊之了。
*努爾哈赤先祖家族譜系是:布庫里雍順———(數世)———嗏———揮厚———猛哥帖木兒———董重羊(褚宴)———失保(石報奇)———福滿———覺昌安———塔克世———努爾哈赤。此處與愛新覺羅宗譜不一致,有待日后研究。
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死,子董山襲位,董山死,子脫羅襲位,脫羅死,子脫原保襲位,這基本上是嫡系承襲,而董重羊是猛哥帖木兒妾生之四子,他的官職,并非承襲其父之職,也非承襲其兄之職,是非嫡系承襲。這個情況,與《皇明從信錄》所記,“努爾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也完全吻合。
十、先世家族分離與合流
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襲父職為萬戶之后,成為以范茶為核心的童氏三家族的宗族首領;榮任明朝守土官,獨掌左衛大印之后,更成為全宗族最尊崇的領袖??墒请S著時間的推移,童氏三家族逐漸出現分裂。這種分裂,主要是在對待明朝、朝鮮關系的抉擇上出現的。早在初居阿木河時,就已出現分裂的跡象。永樂八年(1410)圖們江發生戰亂,當時跟隨猛哥帖木兒參戰的宗親只有長子阿谷與同母異父弟於虛里,而包奇與本妻家族卻按兵不動。水樂九年(1411)猛哥帖木兒率部西遷,包奇家族吾沙哥、加時波二兄弟以及猛哥帖木兒同母異父弟於沙哥(吾沙介),都留下未走,投靠了朝鮮,斡朵里人東返后,這些人都未在左衛任官職。同母異父弟於虛里、吾沙哈,原來與猛哥帖木兒很密切,都跟隨西遷,可是左衛設置時,都未授職,東返后,也未被重用,也跟猛哥帖木兒疏遠起來,后來都倒向了朝鮮。
猛哥帖木兒遇難后,斡朵里人南徙與建州衛會聚,這時候,童氏三家族出現了空前的大分裂。童氏三家族中,只有揮厚與也吾巨族系以及也吾巨改嫁包奇家族中的凡察南徙:而包奇與本妻家族中的吾沙哥、加時波二兄弟以及也吾巨改嫁包奇家族中的於虛里、吾沙哈、於沙哥、阿哈里、童毛多赤五兄弟及其子孫們都滯留原地未走。斡朵里人從此分裂成南北兩部分。斡朵里人南徙后,董山與凡察爭權奪印又發生分裂。左衛又分出右衛,“頭目及人民”分屬兩部。從此南徙的斡朵里人又分裂成兩部分。這三部分斡朵里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受到不同的影響,都逐漸得到了發展。
北部遺族,由于受朝鮮的影響有了發展。董山、凡察率眾南徙15年后朝鮮進行了調查,發現有100余家,分住在8個村落里。他們受朝鮮與明朝管轄,處于兩屬之下。朝鮮委任他們的首領為都萬戶、萬戶、護軍、司直,個別首領仍保留著建州衛、建州左衛的都司、指揮的官銜。這些遺民,由于居于半島境內,或與朝鮮為鄰,受朝鮮封建文化影響很深,社會經濟、社會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南徙的斡朵里人,由于地理條件適宜,又加鄰近遼東與朝鮮,受其影響,有了飛速發展。但是,建州三衛的領導權,從嘉靖年起逐漸由猛哥帖木兒家族、凡察家族、李滿住家族轉移到他姓家族.到了明末,斡朵里部與火兒阿部南徙的遺族逐漸形成建州五部,滯留北部的遺族逐漸形成許多部,通稱“居鄰朝鮮之瓦爾喀”。努爾哈赤崛起后,首先以武力統一建州五部,接著在以武力統一扈倫四部的過程中,揮軍北上,與烏拉部爭奪北部遺族瓦爾喀人。努爾哈赤聲言:“鄰朝鮮境瓦爾喀部眾,皆吾所屬”、“瓦爾喀皆為滿洲所屬”。史學界多不解,實際努爾哈赤這番話并沒有錯:這些瓦爾喀人大部分是努爾哈赤的先世一—斡朵里部與火兒阿部南徙后滯留下來的,其中不少一部分是童氏家族中的兩個旁宗血統。努爾哈赤遣兵在圖們江大敗烏拉兵,將千余戶瓦爾喀人擄走。又通過明帝向朝鮮索回千余戶瓦爾喀人?;侍珮O發兵侵朝鮮,又攄回200余戶瓦爾喀人,“至此,瓦爾喀人大部分被征服內遷,他們被強制遷移到遼東,編入旗籍,披甲為兵,成為佛滿洲的一員。
斡朵里部的南北遺族,經過百余年的分離,現在又合流而為一體,童氏家族的各支系,
流落各地,子孫繁衍,現在骨血又復歸本宗.猛哥帖木兒開創的事業,終于在努爾哈赤這一代結出了碩果。
2022年3月31日星期四
整理并供稿:邊溥哲
注:
①滿語bulhūri omo的涵義:omo,是湖泊之義。bulhūri,按滿語構詞法分析,該詞的詞干為bulhū,其動詞原型為bulhūmbi,它加入合成詞構成地名,詞尾?鄄mbi變為?鄄ri。動詞bulhūmbi,《五體清文鑒》釋為“地輿類:水冒”。
②見董萬侖:《〈舊滿洲檔〉記清始祖傳說研究》;載臺北《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
③董萬侖:《論滿族三仙女神話的形成與價值》,載《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④《滿文老檔》壬子年十月:努爾哈赤斥責烏拉部貝勒布占泰說:己之祖先為天女所生,“乃十世、十五世以來的事?!?
⑤《滿洲實錄》滿文記:“清始祖布庫里雍順遵母命,‘Tereci tere jui weihu de tefi eyen be dahame wasime genehei’漢譯此滿文:那個小兒,從那里(布兒湖里泊)乘獨木舟,自高處落下,順流而去?!稘M族民間故事》記:“佛庫倫把湖豁開一道口子,小船順流而下,落到呼爾哈河上……來到兩江匯合處三姓?!苯钥勺C始祖乘舟到達口。
⑥《元史·地理志》。
⑦《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嗏……孟特穆?!泵咸啬?,即猛哥帖木兒。孟特穆是努爾哈赤六世祖。足可證,嗏為努爾哈赤家族正宗八世祖。
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⑨《朝實錄》世宗二十年正月辛亥。
⑩《朝實錄》世宗二十一年九月癸亥。
{11}參見董萬侖:《明初建州女真遷徙考》,載《歷史地理》第五輯(1987年);徐健竹:《明代建州衛新考》載《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4期。
{12}蒙古汗國滅東真國,占領高麗后,設置十個總管府,其中于泥河(今龍與江)畔和州(今永與)設雙城總管府,總轄至圖們江地區,于渾蠢水(今河)口設奚關總管府,統轄渾蠢東部沿海及錫霍特山脈東南沿海地區。嗏率眾逃到這里,顯然是得到元朝的認可,隸屬于奚關總管府的。
{13}《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嗏率眾逃走時為“一幼兒”,此言其幼,蓋為青年。
{14}《朝實錄》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
{15}《朝實錄》世宗二十三年正月丙午。
{16}洪武五年奚關城遭兀狄哈襲擊,揮厚等率眾逃到朝鮮半島境。時其子猛哥帖木兒尚為幼童??勺C揮厚出生之年不會早于元末至正初年。
{17}《朝實錄》世宗二十三年正月丙午。
{18}《朝實錄》世宗二十一年三月甲寅。
{19}《朝實錄》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
{20}《朝實錄》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咸吉道節制使金宗瑞調查回啟:“僉伊(官名)甫哥之女也吾巨,先嫁豆萬(官名)揮厚,生猛哥帖木兒?!笔雷诙暾卤纾骸巴透缣緝号c伊父揮護(厚)生長本地?!贝恕吧L本地”,顯然是指奚關城。
{21}關于洪武五年奚關城騷亂,揮厚率眾逃到朝鮮半島境,最后定居于阿木河,這個歷史的考證,見董萬侖:《清肇祖傳》(人民1992年)“在奚關城遭兀狄哈襲擊”、“定居阿木河”。
{22}《朝實錄》世宗二十一年三月甲寅。關于斡朵里部的分布,見《朝實錄》魯山君三年三月己巳,咸吉道都體察使思哲調查書啟。
{23}《朝實錄》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咸吉道都節制度金宗瑞調查回啟。
{24}以上,《朝實錄》魯山君三年三月己巳,咸吉道都體察使思哲調查回啟;魯山君三年三月己巳,咸吉道都體察思哲調查書啟。
{25}《朝實錄》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咸吉道都體察使思哲調查書啟。
{26}過去一般認為猛哥帖木兒約于元至正初年出生口,非是?!冻瘜嶄洝酚?,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猛哥帖木兒被高麗招安授萬戶之時為“少時”。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六年(公元1431年)其子阿谷對朝鮮國王曰:“吾父年老”。如果以“少時”為二十歲,猛哥帖木兒大致生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如果以“年老”為五十五—六十歲,大致生于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宣德八年(公元1344年),猛哥帖木兒配合明軍殺敵,騎馬征戰。此時他的年齡,從“騎馬征戰”分析,充其量不過是花甲之年,即生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這些數字表明,斷定猛哥帖木兒大致出生在洪武三年前后,是比較接近實際的。
{27}《朝實錄》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記:“今童倉年滿二十?!笔雷诙荒隇槊髡y三年,公元1438年。以此計算,董山出生在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以傳統虛歲計算,即1438減二十加一等1419。當時其父住在輝發河上游方州西側余下。
{28}《明實錄》成化二十年三月戊子。
{29}《明實錄》正德元年四月庚申。
{30}孟森:《清史稿中建州衛考辨》,輯入《明清史論著集刊》第363頁;孟森:《明清史講義》第370頁。
附:努爾哈赤先祖世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