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1372年),宿敵兀狄哈達乙麻赤再次進襲,迫使猛哥帖木兒率部眾逃到圖們江南岸的阿木河地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明太祖與
建州女真三部(胡里改部、托溫部、斡朵里部)取得聯系,建立對付蒙古的同盟。建州女真三部從今黑龍江依蘭縣沿
松花江和
牡丹江遷居到
圖們江流域。這地方元代屬奚關總管府奚關城。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接受朝鮮授予他的“上萬戶”。
永樂元年(1403年),以胡里改部屬地設置
建州衛,位于今
綏芬河流域,以胡里改部首領
阿哈出(賜名李承善)為指揮使。其后又以斡朵里部建立
建州左衛,以孟特穆為指揮使,賜姓童。
永樂四年(1406年),在阿哈出的推薦下,明朝政府授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都指揮使(被朝鮮稱建州衛斡朵里),因而引起朝鮮的不滿。
永樂九年(1411年),猛哥貼木兒嘗侵慶源,畏其見伐,徙于
鳳州。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朝政府正式設建州左衛于鳳州,委任猛哥帖木兒專管建州左衛事宜。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與
建州衛遷往婆豬江的同時,猛哥貼木兒率部眾遷回朝鮮境內阿木河舊居地。
宣德八年(1433年),楊木答兀勾引嫌真兀狄哈首領弗答哈,葛多介前來襲擊城寨,殺死猛哥帖木兒和長子
阿古等人。
正統五年(1440年),凡察和猛哥帖木兒的次子查山(清人謂之
充善)‘畏兀狄哈擄掠,又乏資財,將至餓死’,只好率領余部從朝鮮會寧西遷遼東。同行的300余戶,另有百余戶留居當地。途中克服種種困難,最后遷至
渾河上游的
蘇子河,與先期遷到當地的李滿住部重新會聚到一起。防御外來侵擾的共同需要促使
建州衛與
建州左衛的凋散部落再度走向聯合,使親屑部落間的傳統關系又有了新發展。
成書于1447年(明正統十二年)
李氏朝鮮的《
龍飛御天歌》記載
愛新覺羅家族直系祖先吾都里部酋長
猛哥帖木兒南遷以前的情形?!皷|北一道,本鱉基之地也,畏威懷德久矣,野人酋長,遠至移闌豆漫,皆服事,常佩目劍,入衛潛即,呢傳左右,東征西伐,靡不從焉?!泵透缣緝?,也就是清朝皇室尊為“始祖”的孟特穆。
《滿洲實錄》記載了猛哥帖木兒祖上
凡察(樊察)幸免于難的傳說,與朝鮮史籍的有關記載大體吻合。但傳說中僥幸逃脫的樊察是幼兒,與猛哥帖木兒的異母弟(一說猛哥帖木兒叔叔包奇之子,又與猛哥帖木兒同母)同名。樊察(弟)在吾都里部內地位僅次于猛哥帖木兒的酋長,滿洲人的始祖從
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開始不斷的從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往南遷移。到了猛哥帖木兒和凡(樊察)(弟)的年代已經遷至今
烏蘇里江東南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
會寧一帶。明朝和朝鮮史書都多有涉及這一區域的女真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