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清朝皇帝
愛新覺羅·弘厯
淸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淸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弘歷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漢學在此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弘歷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并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弘歷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并拓廣了領土,并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占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弘歷在位期間,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形成于乾隆年間。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并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文字獄之風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
卒于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葬于清東陵之裕陵。
愛新覺羅·弘歷
別 名
乾隆帝、清高宗
國 籍
中國(清朝)
民 族
出生地
北京雍親王府(雍和宮)
出生日期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
職 業
皇帝
信 仰
代表作品
《樂善堂全集》《御制詩集》等
前 任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
后 任
嘉慶帝(愛新覺羅颙琰)
廟 號
高宗
謚 號
純皇帝
生 母
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
皇 后
孝賢純、純帝繼、孝儀純
在 位
60年
軼事典故
前期主要大臣
后期主要大臣
相關重要武臣
逝世地
北京故宮養心殿
封 爵
和碩寶親王(1736年以前)
陵 寢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康熙五十年(1711年),弘歷出生于北京雍親王府。弘歷自幼聰明,五歲就學,過目成誦。
康熙六十年(1721年),據說康熙帝在雍親王府就是后來的雍和宮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歷,當時弘歷十歲,祖父康熙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書立儲密旨,立弘歷為繼承人,藏于錦匣,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歷第二次“祭景陵” 。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賜成大婚,與出身滿洲名門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富察氏結為夫妻,居紫禁城西二所(弘歷即位后改名為重華宮)。是年,三阿哥弘時因放縱不謹,削宗籍 。
雍正八年(1730年),嫡子永璉生,雍正帝親自命名為永璉,隱含繼承皇位之意,將所著論賦詩詞等編成十四卷之《樂善堂集》。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歷被封為和碩寶親王。 自此,經常奉命祭陵、祭孔、祭關圣帝君、享太廟、祭地、祭太歲、祭大社大稷等。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弘歷與弘晝、鄂爾泰等共同辦理苗疆事務。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布弘歷即位。九月初三日,即皇帝位于太和殿,頒登極詔書,大赦天下,以明年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移居養心殿。免民欠丁賦及額賦。 十月,宣布寬嚴相濟的為治之道。令各省呈報虛墾地畝,始行裁除各省雜稅;賞阿其那、塞思黑子孫紅帶,收入玉牒。十一月,左都御史孫嘉淦上疏除“三習”、杜“三弊”。十二月,嚴禁各省工程攤派;賑濟安徽、湖北等地水災。以“大逆不道”罪處死曾靜、張熙。上皇太后鈕祜祿氏徽號為崇慶皇太后。
即位前期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宣諭密書建儲諭旨,以皇二子永璉為皇太子 。
乾隆二年(1737年),他就釋放了雍正末因貽誤軍機而判死罪的岳鐘琪、傅爾丹,賜予允禟等公爵。十一月,諭令大學士鄂爾泰等仍辦理軍機事務。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張廣泗討平貴州苗亂。十月,皇儲永璉病歿,謚端慧皇太子。
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噶爾丹策零請以阿爾泰山為界,為議和成功奠定了基礎。[12] 七月,額駙策凌奏率兵駐鄂爾海西拉烏蘇,并分兵駐鄂爾坤河、齊齊爾里克、額爾德尼昭、塔密爾及烏里雅蘇臺,防范準噶爾叛亂。十月,莊親王允祿、理親王弘皙結黨營私案發,弘歷革允祿議政大臣、理藩院尚書職,弘皙削爵圈禁,貝勒弘昌等革降、停俸。十二月,晉西藏貝勒頗羅鼐為郡王。
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張廣泗率軍徹底平定廣西、湖南苗叛。
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弘歷首次舉行秋狝典禮。奉皇太后至避暑山莊,免除所經過地區額賦之十分之三,減行圍所經過州縣額賦,歲以為常。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后,準噶爾部內亂,達瓦齊奪得汗位。七月,弘歷開始派兵進剿四川瞻對地區的叛亂。九月,收復上瞻對,進剿下瞻對。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東巡,弘歷駐曲阜,詣闕里,謁孔林,祭少昊、周公,登泰山。福建甌寧老官齋會起義,旋被鎮壓。三月,皇后富察氏逝世,謚為“孝賢” 。
中期統治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弘歷發兵五萬直搗伊犁,向達瓦齊發起進攻。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不久,歸降清廷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清軍收復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命西路、北路進征哈薩克。命大學士傅恒赴額林哈畢爾噶整飭軍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清廷遣軍從巴里坤等地分路進擊,叛軍潰敗,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后病死。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準噶爾大局已定,立即調派滿漢官兵一萬人南下,討伐大小和卓。九月,提督馬得勝以攻庫車失機,處死。命駐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務。烏什城降。十月,兆惠軍孤軍陷葉爾羌,即所謂黑水營之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富德、阿里袞等與霍集占大戰呼爾璊,大敗之,解黑水營之圍。[18] 六月,弘歷命兆惠進兵喀什噶爾,富德進兵葉而羌,收復之。諭李侍堯傳集外商,頒布禁約。閏六月,布拉呢敦棄喀什噶爾逃遁?;艏紬壢~爾羌逃遁。七月,清軍攻克喀什噶爾、葉爾羌,大、小和卓木逃至巴達克山部被殺,回疆叛亂平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以俄羅斯駐兵和寧嶺等四路,聲言分界,諭阿桂、車布登扎布以兵逐之。 十月,皇十五子永琰(即后來的嘉慶帝)生。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云貴總督楊應琚奏報緬甸各部頭人內附。弘歷以楊應琚病,命楊廷璋赴永昌接辦抵御緬軍。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正月,清軍征緬失利,弘歷諭楊廷璋回廣東。二月,底瓦江之戰,清軍征緬失利。閏七月,賜楊應琚自盡。緬軍入寇云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二月,弘歷令傅恒赴云南,經略征緬事宜。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正月,命阿桂、阿里袞協助傅恒剿緬。十一月,副將軍、戶部尚書阿里袞死于軍中。傅恒督師征緬,以緬甸地煙瘴,清軍損失大半。緬酋乞降,命班師,緬酋猛駁稱臣納貢。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小金川與沃克什土司相勾結挑釁,命阿爾泰勸諭小金川。和親王弘晝、大學士傅恒相繼逝世。十一月,土爾扈特蒙古脫離俄國羈絆,返回祖國。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進入中國境內,弘歷命巴圖濟爾噶勒赴伊犁辦理安置事宜。九月,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等于熱河入覲,封渥巴錫為汗,以下封親王、郡王等爵。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九年成書,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科全書。
統治后期
中年以后,弘歷逐漸好大喜功,不但大興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國家人力物力,貪污腐化又再開始盛行,整個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轉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甘肅人蘇四十三率回民起義。六月,甘肅出現捐監冒賑奇貪案,命刑部嚴審總督勒爾謹,逮捕王亶望,皆處死。蘇四十三被害。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東巡撫國泰、于易簡虧空庫帑案發,和珅等查辦,革職逮問,旋皆處死。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林爽文攻占諸羅、鳳山,進逼臺灣府,所占縣城隨即失去。五月,湖南鳳凰廳的苗民起義,被清總兵尹德禧鎮壓。八月,命福康安為將軍,赴臺進剿林爽文起義。十二月,??蛋惨枣倝毫炙闹?,晉公爵。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廓爾喀再犯后藏,陷定日各寨,據濟嚨。弘歷命四川總督鄂輝、將軍成德剿之。十一月,令??蛋猜受姼安?,征廓爾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六月,??蛋矓±獱柨?,出境作戰。 八月,命孫士毅駐前藏督糧運。廓爾喀戰敗乞降,??蛋舶鄮?。 九月,令??蛋?、孫士毅等定西藏善后事宜。定金奔巴瓶抽簽制度。 十月,《十全武功記》寫成。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三月,通諭設金奔巴瓶于北京雍和宮,飭理藩院堂官、掌印札薩克喇嘛等共同掣出蒙古所出之呼畢勒罕。 六月,英使馬戛爾尼來華。 七月,命和琳稽核藏商出入。 八月,于熱河接受馬戛爾尼使團入覲。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全國人口達到三億一千三百萬。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八十五歲 正月,湘黔苗民起義爆發,至嘉慶二年(1797年)平定。九月三日,御勤政殿,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明年歸政,改為嘉慶元年。十月,頒嘉慶元年時憲書。普免明年地丁錢糧。
晚年歸政
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舉行歸政大典,自為太上皇帝,授璽后,禮部鴻臚寺官員詣天安門城樓,恭宣嘉慶帝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宣示天下。弘歷在禪位之后仍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于皇帝,大事還是我辦。”舉千叟宴以太上皇蒞之。白蓮教起義爆發,數月間遍及川、陜、楚、豫、甘五省,至嘉慶七年(1802年)平定。
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阿桂逝世,和珅為首席軍機大臣。 十月,乾清宮、交泰殿失火,諭急修復。
嘉慶三年(1798年)八月,弘歷得知農民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擒,侈談“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于養心殿逝世,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親政。逮和珅于刑部獄,旋賜死。以成親王永瑆為軍機大臣。 三月,赦乾隆間文字獄各案涉及人員。 四月,上尊謚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圣純皇帝”。廟號高宗。 九月,葬于裕陵。
為政舉措
政治
· 緩和矛盾
弘歷即位后首先緩和雍正時期造成的政治緊張氣氛。乾隆初年,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矛盾,改善各方面的關系,還對雍正的政策做了較大的改變和調整。
乾隆初年,弘歷不諱言自己“ 賦性寬緩”,但又說不能寬大無邊,要濟之以嚴。有時候,他公開說“ 政尚寬大”,寬比嚴好。
他在經筵講章中發揮這個思想,“ 寬、信、敏、公,乃圣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寬居首“”,圣王出治,舍寬其何以為敷政寧人之本哉” 。
弘歷晚年的詩句中也說“ 政實宜寬弗宜猛”但在絕大多數場合,總是寬嚴并提,把兩者看做因時而異,相輔相 成的“,寬以濟猛,嚴以濟寬,政是以和”,這是乾隆認定進行統治的不二法門。
· 重視吏治
弘歷把雍正年間因貪贓被革職的官吏一齊復職,對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對官吏的考績,結果吏治又壞,貪風再起。弘歷覺察后,從乾隆三年(1738年)起他開始嚴肅處理侵貪案件,將性質嚴重,核實無誤的貪污犯即行正法。
乾隆六年(1741年),弘歷處死了納賄銀千兩的兵部尚書兼九門提督鄂善。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開始到四十年代,還處死了十余名職位很高的巨貪,如云貴總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錢度、山東巡撫國泰、陜甘總督勒爾謹、浙江巡撫王亶望都被賜死、正法。乾隆初中期,弘歷重視吏治,首先他重視官吏的選拔,他強調官吏應該年富力強,五十五歲以上的官吏要詳細甄別,六十五歲以上的官員要帶領引見,能否繼任他要親自定奪。他將不稱職的官吏分成八類: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軟無力、不謹、貪、酷,并給予不同的處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績不合格受到降級或處分的官吏達六萬多人。第二,禁止向皇帝進獻,在初中期他禁止各省大員向皇帝進獻方物、土產。第三,注重考績,為了整頓吏治,弘歷嚴格運用“京察”、“大計”考核官吏,過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與按察司),也要考績。他要京官以密折報告屬吏是否賢良。第四,注意解決官員及其家屬的生活費問題,給京官加薪,給外官發放養廉銀,使官員安心職守。第五,處置貪官。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 人才駕馭
弘歷善于駕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爾泰與張廷玉為代表的滿漢兩派斗爭十分激烈,互相拆臺。弘歷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對他們都進行嚴厲警告,并采取抑制手段,不讓一派打壓另一派,始終讓他們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
弘歷重視對宦官的約束。即位后就發表上諭,告戒太監不得越軌。“若太監略有放縱,許內務府總管先斬后奏。”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弘歷將泄露朱批的太監高云從處以磔刑。
· 勤政安民
弘歷總是卯時(早上五時至七時)起床。要是夏天,這時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盡。在軍機值班的十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峙碌诙煲辉缬惺?,非一人對付得了,便每日輪一人早上班相助,于是也在五更上班。平時大家不知弘歷何時起床。但從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弘歷從他寢室出來,每過一門,必響鞭炮一聲,憑此就知道乾隆圣駕已到乾清宮了。這個時候,要燃一寸長的蠟燭天才亮。軍機處的十多人,過五六天才輪上一個早班,已覺辛苦,但弘歷則是天天這么早就上朝了。
平時無事時弘歷也是如此。當西北用兵征準噶爾部和回疆之時,軍事情報到達,即使是半夜,弘歷也一定要起來親自過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軍機大臣指示機宜,說很多話。趙翼作記錄,有時從起草到恭楷謄正,得要一兩個時辰,這時弘歷還披著衣服等他。
· 八旗生計
八旗制度創立于關外時期,適應戰事情況,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清軍入關后,隨著統治的確立,八旗子弟被清朝帝國供養起來,“以清語騎射為本務”,不工、不農。不商。當兵者按一定標準發放錢糧,然而兵額有限,錢糧標準是祖宗定下的,不能調整。
八旗生計問題康熙末年出現,到乾隆時就很嚴重了。為此,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額,添加“養育兵”;政府撥款給八旗子弟還債;資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遷居東北開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增加兵額遠遠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加重帝國財政負擔又不能增強戰斗力;政府撥款給八旗子弟還債助長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態;養尊處優慣了的八旗子弟也不愿意到東北開荒。這個問題困擾了此后歷代清帝,直到清帝國滅亡。
軍事
· 軍事思想
弘歷認為戰爭對于國家是十分必要的,“非師旅征伐,則梗我王化者無以伏懲創,不敢抗干”(《清高宗實錄》卷五百九十九)。強調戰爭要合于王道,對內戡亂伐暴,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對邊遠地區和外國,“怵之以威”,即以武力威懾或必要時的出兵征討,抵御外侮,綏靖邊圉,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統一。他一再聲明,其“十全武功“并非窮兵黷武之舉,非此不能確保父祖開創的江山社稷,鞏固大一統的局面。擊退廓爾喀入侵西藏之后,針對當時武備漸致廢弛,官兵習于晏安的現實,他在《十全記》中強調指出:“乃知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棄其故有而不能守。”
· 維護統一
弘歷武功赫赫,在鎮壓邊疆地區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歷史事件 |
簡要介紹 |
鎮壓瞻對之亂 |
瞻對之戰是乾隆時期的第一次軍事行動。瞻對位于今四川甘孜新龍縣一帶 。瞻對居民彪悍驍勇,常以搶劫騷擾地方,至清乾隆初年,乾隆帝下令征討,始料未及的是瞻土司拼死抵抗,經過一年激戰,清軍陷入戰爭不能自拔,遂息戰。后來引發了第一次金川之役。 |
鎮壓苗疆起義 |
弘歷即位初年,他任命張廣泗替換張照采取安撫為主、征討為輔的手段迅速鎮壓了古州、臺洪苗疆起義。之后他免除苗賦、尊重苗俗、實行屯田、慎選苗疆守令,減少了苗民的抵觸情緒。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貴州苗族地區基本上平定下來。 |
大小金川之役 |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起義,弘歷三次派兵進攻大金川,但損兵折將,用了兩年時間仍未將其完全打敗,為此還軍法處置了四川總督張廣泗和大學士訥親。后改用岳鐘琪,分兩路進攻大金川,莎羅奔戰敗乞降。弘歷找到了臺階下,立刻從金川之役抽身。 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起義,不斷侵掠鄰近土司。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弘歷三次派兵,花費7000萬兩白銀才最終鎮壓下大小金川。此后清朝在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
安定西藏 |
乾隆十五年(1750年),藏王珠爾墨特陰謀叛亂被駐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設計殺死,他的余黨攻擊殺害駐藏大臣。班第達受達賴喇嘛委托代理藏務,班第達抓捕逆黨,平息了叛亂,弘歷命策楞率八千兵入藏。第二年制訂《西藏善后章程》,廢除了藏王制度,確立了達賴喇嘛為政教合一的代表和駐藏大臣共治西藏的體制。 |
平定準噶爾 |
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噶爾內部為爭奪汗權內訌,其領袖和牧民絡繹不絕地歸附清朝,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和準噶爾部強臣達瓦齊聯手在內訌中崛起,后與其爭權失敗,歸附清朝。達瓦奇昏庸無能、不得人心。 弘歷果斷抓住時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出兵,于五月進占伊犁。達瓦齊逃往南疆烏什,為烏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獲送交清軍。當時北疆厄魯特蒙古有四大部族,擊敗準噶爾后,清朝采取“眾建而分其力”的政策,封阿睦爾撒納等人分別為四部汗,釋放被準部扣為人質的南疆伊斯蘭教領袖大、小和卓木。 阿睦爾撒納圖謀當四部總汗未遂,于當年八月又發動反清起義。弘歷又派兵鎮壓,阿睦爾撒納多次使詭計逃脫追捕,在北疆再次起義。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于內訌加之北疆地區痘疫流行,起義軍不戰自潰。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后又逃入沙俄,染天花病死。沙俄將其尸體交給清朝。弘歷認為準噶爾人反復無常、不可信任,平準過程中他命令對準噶爾人進行屠殺。在戰爭、瘟疫、屠殺多重打擊下,除了早先歸附清朝和逃亡他國的部眾,再有婦女兒童被擄掠充賞外,準噶爾作為一個部族在新疆銷聲匿跡了。 |
平定天山南路 |
被清軍解救的小和卓木也參加了阿睦爾撒納起義,兵敗后投奔大和卓木和清朝對抗,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清軍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打敗了叛軍,大、小和卓逃奔巴達克山(今阿富汗東部)。清軍派人與當地部族交涉,巴達克山部族首領執殺大、小和卓,把尸首送交清朝。清朝攻取了新疆地區,天山南北從此完全歸入清朝的版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弘歷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筑城堡,駐扎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鞏固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保留伯克制,但改由清廷任命。并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后事宜》,對南疆管理體制做出改革。達瓦齊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獲赦,免死加恩封為親王,入旗籍,賜地京師,充分顯示了弘歷懷柔遠人的用心。 |
反擊廓爾喀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與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弘歷兩次派兵反擊廓爾喀進攻西藏,第一次清軍作戰不利,西藏政府接受屈辱條件而議和,向弘歷謊報戰功;不久廓爾喀兵再次進攻。第二次反擊廓爾喀,弘歷決心堅定,大將軍??蛋?/span>指揮果斷,清軍翻越喜馬拉雅山連續作戰,大敗廓軍,保衛了西藏領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制訂《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并制定“金瓶掣簽”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加強了清帝國對西藏的管轄。 |
土爾扈特東歸 |
明末,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離開他們世居的塔爾巴哈臺(今塔城)西遷至俄國伏爾加河下游。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首領渥巴錫汗率領他們16.9萬人踏上東歸路程。他們越過千山萬水,克服重重險阻,于翌年六月到達伊犁,到達時只有6.6萬人。弘歷十分重視土爾扈特部的東歸,他不懼與沙俄開戰威脅,令當時駐烏什任都統銜參贊的舒赫德前往伊犁協助伊犁將軍安置他們。 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為鞏固中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
平定臺灣起義 |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林爽文率眾起義,攻清軍營壘,全殲其官兵。旋克彰化,殺孫景燧等人;釋放獄囚,開倉取械;再克淡水、諸羅(今臺南市佳里鎮)等地。十二月,眾舉林爽文為盟主大元帥,建元順天 。 臺南天地會首領莊大田起兵響應。清廷大震,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急調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4000渡海赴臺增援。八月,改命大學士??蛋?/span>為將軍、領侍衛大臣海蘭察為參贊大臣,率水師渡海,于十月從鹿仔港(今彰化西南)登岸。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清軍多路出擊,于侖仔頂和牛稠山連敗義軍,乘勝占領大里杙莊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獲林爽文,解至北京殺害。莊大田率余部退入臺灣最南端的瑯嶠,不久也被俘殺。起義遂告失敗 。 |
· 對外戰爭
歷史事件 |
簡要介紹 |
清緬戰爭 |
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1762年冬緬甸入侵我國云南普洱地區,中國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國力強盛的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弘歷在較多爭議的一件。 清政府的妄自尊大使其喪失戰爭先機,忽視與其他國家民族聯合的重要性;而閉關鎖國又對世界發展形勢認識不足,特別是對當時東南亞各國國情缺少充分了解。這一切都造成清政府戰爭的失利和最終。 |
清越戰爭 |
清越戰爭指的是1788年底至1789年初清朝與越南西山朝之間發生的戰爭。1788年,西山朝北伐,攻破后黎朝的都城升龍(今越南河內市)。后黎朝的昭統帝逃往保祿山,派大臣阮輝宿向清朝求救。乾隆帝便派孫士毅為主帥攻入安南境內,欲讓黎昭統帝復位。在戰爭弘歷朝軍隊勢如劈竹,占領了升龍(今越南河內市);但后來西山朝皇帝阮惠自富春(今越南順化)率軍反擊,戰局迅速得到逆轉。阮惠趁清軍慶祝春節之機,對駐守玉洄(今河內市清池縣玉洄市社)、棟多(今河內市棟多郡)等地的清軍發起突襲,清軍大敗,退回邊境以內。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弘歷同意講和并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 |
· 奠定版圖
對邊疆的經營是弘歷最大的功績。清朝的疆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后形成: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貝爾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島。
弘歷自詡“十全老人”,實際上他的武功不全是正義和福音,疆域開拓過程中,殺戮甚眾。他的“十全武功”,不少是湊數的,比如緬甸、安南之役損兵折將,最后對方懾于清朝帝國的強大主動議和才勉強讓他找到了臺階可下;二征金川雖然有較大意義,但損失巨大,勝之不武;況且其中有的武功并不正義,例如殘酷鎮壓林爽文起起義、出兵安南就是。
經濟
· 重視農業
弘歷繼承康熙、雍正兩朝的政策,比較重視農業生產。他相信“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務本足國,首重農桑”, 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學習耕種技術。以前貴州遍地桑樹,但不養蠶紡織,他責成貴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養蠶紡織能手傳授技術。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他鼓勵開荒,擴大種植面積。雍正二年(1724年),全國可耕面積683萬余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擴大到741萬余頃。烏魯木齊地廣人稀,他資助甘肅貧民前去墾種。
· 恤商政策
弘歷重視發展商業并給予寬松政策。他也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規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銷售糧食,可以免關榷米稅,允許百姓販運少量食鹽(這在雍正朝是不允許的)。金融機構(經營匯兌和存款、信貸的票號)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
由于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原來每年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后來降低一些,但也達到六七千萬兩。
文化
· 鎮壓文人
弘歷效法祖父玄燁,積極壓制漢人知識分子。乾隆元年(1736年)就模仿康熙舉行了一次博學鴻詞科考試。南巡時利用機會屠殺漢人知識分子。乾隆巡幸十二次,途中屠殺士子,試以一詩一賦,一論或一策。進入高等的,授予進士、舉人,馬上任為中書;是生員,就賞給屠殺,準予會試。
· 編輯典籍
清朝皇帝中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功績當以弘歷為最。在他統治期間,各種官修書籍達100余種,完成了順治朝開始編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開始編寫的《大清一統志》,他又令臣下編成《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除了這些歷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類別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韻《清文鑒》、文學《唐宋詩醇》、乾隆大閱圖地理《大清一統志》、農家《授時統考》、醫學《醫宗金鑒》、天文歷法《歷象考成后編》等重要文獻。
圖書編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親自倡導并編成了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端膸烊珪肥侵袊鴼v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 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 書》、《春秋》、《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 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后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 興文字獄
弘歷才識過人,即位時正是他血氣方剛之時。他在康熙、雍正創建的“業績”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極力鎮壓當時的文化事業,將所謂的“康乾盛世”推向最高峰,其中“文字獄”在乾隆時期特為尤甚。
弘歷為加強思想統治,也效法祖先大搞文字獄。弘歷把文字獄當成家常便飯,制造130多樁,占整個清帝國時期文字獄的80%,其中47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這意味著生者凌遲、死者戮尸、男性親族十五歲以上者連坐立斬。王錫侯《字貫》案、胡中藻《堅磨生詩抄》案、徐述夔《一柱樓詩》案都是發生在乾隆朝的文字獄大案。
· 建筑藝術
在建筑藝術方面,弘歷在北京及京畿保護、擴修、興建的皇家宮殿園林,如皇宮的寧壽宮及其花園、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三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避暑山莊暨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等,其中清漪園改甕山為萬壽山,上建大報恩延壽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閣。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京劇形成
此外,乾隆時期清朝的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弘歷八十大壽時,徽班進京,國粹京劇開始形成。
· 乾嘉學派
由于弘歷對文化事業的熱心,漢學從乾隆朝愈益興盛,至嘉慶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學派”。
社會
· 普免錢糧
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
· 興修水利
弘歷關心水利建設。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較大的有:河南南陽至商丘黃河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運河疏浚,江南淮陽運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此外,在他關心下,修了江蘇寶山至金山242里長的塊石簍塘和浙江金山至杭縣500里海塘。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
· 人口壓力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6] 、雍正時期“攤丁入畝”;另外,康乾時期社會穩定、精耕細作推廣、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引進等等原因都使人口激增,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時,帝國人口1.4億,到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已經超過兩億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大關。然而耕地數目的增長卻遠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3.5畝,而當時的警戒線是4畝,因而經濟上取得的成就就被眾多的人口抵消,人民生活在饑餓貧窮之中。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期間,發現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甚至蓬頭垢面,衣杉襤褸;他們當垃圾扔掉的食物被搶著吃。乾隆朝后期起各地爆發的一系列農民反叛也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 社會危機
乾隆朝后期弘歷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對吏治也沒有初中期抓得緊了,弘歷在位后期重用大貪官和珅二十余年,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
吏治的腐敗又給人口壓力,土地兼并等社會矛盾火上澆油,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東王倫起義起,各地農民反叛頻繁: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肅、青海發生蘇四十三、田五起義;
乾隆剛一退位,嘉慶元年(1796年),就爆發了持續九年的白蓮教起義。清朝迅速走向衰落。
外交
· 朝貢體系
乾隆時期清朝的藩屬國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撾)、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乾隆年間修撰《欽定大清通禮》時,將朝貢禮儀納入其中的《賓禮》,由“外國朝貢禮”和“冊封藩國禮”兩部分構成。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廷遣使臣德保、顧汝修冊封安南國王,再次發生禮儀之爭。
· 抑制俄國
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朝組織力量勘察了東北邊境多條河流的河源,抑制了沙俄在我國東北黑龍江流域的侵擾野心;而且在蒙古地區和西北新疆地區抑制了俄羅斯的侵略野心。
在貿易方面: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自此恰克圖就成為中俄邊境貿易的市場。后來因為俄羅斯窩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羅斯人在邊境搶劫,乾隆曾三次下令關閉恰克圖市場。清朝對俄羅斯進行了貿易制裁,外禁皮毛輸入,內禁茶葉輸出,使俄羅斯至少損失了五百萬盧布 。
· 閉關鎖國
乾隆以后,清朝開始實行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后來只開放廣州一口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對出口貨物的種類也多有限制。
· 與西方差距
在西方工業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清朝統治者卻視科技發明為“奇技淫巧”,既不鼓勵科技發明,也不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使清朝帝國的科技水平越來越落后;在西方國家相繼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情況下,清朝統治者還在不斷加強皇權,帝國的政治制度也落后于西方。
世界發生了劃時代性巨變,清政府卻仍固步自封,妄自尊大。雖然康雍乾時期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終究趕不上西方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清帝國和西方實力的此消彼長終于在幾十年后的鴉片戰爭得到體現。
人物評價
總評
· 正面評價
弘歷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君王。有人說,統治紀錄的創造者應該歸為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眾所周知,太陽王五歲登基,二十二歲才對統治國家產生興趣。他的實際掌權時間不過50年。而從胤禛咽氣那一分鐘起,到弘歷自己咽氣那一刻,弘歷手握專制皇權64年,一天也沒有與他人分享。
弘歷是世界上運氣最好的君王之一。其一,他一生身體健康,沒有遇到大災大病。其二,他在25歲的盛年繼位,獲得最高權力的過程非常順利,毫無波折。其三,他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歷史節點登上帝位。在此之前順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統治,已經給弘歷打下了良好的統治基礎。
弘歷是一個深情而專一的丈夫。他與孝賢皇后伉儷情深,可謂舉案齊眉,恩愛無比?;屎蟛恍矣谇∈辏?/span>1748年)去世后,弘歷悲痛欲絕,追念終生,寫下數百首悼亡之詩,其辭句感情真摯,令人動容,是他所有詩詞中最見真情的上乘之作。弘歷還是一個極為孝順的兒子。
弘歷還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他一生作詩41863首(也有說是三萬九千多首或者是十萬首的,但多不可信),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不過可惜乾隆雖然博覽群書,但是喜歡賣弄學問,為了韻腳甚至不惜造字,讓他的詩生僻難懂,還十分拗口。這也有可能是因為他作詩如此之多,卻沒有一首流傳下來的原因。
· 負面評價
弘歷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專制者。嚴重壓抑了民眾甚至官僚階層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化了同時也僵化了專制體制,給以后的發展制造了巨大障礙。他對社會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密控制,滅了任何不穩定的萌芽。
弘歷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間的文網之密,文禍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的頂峰,由牽強附會、望文生義、捕風捉影造出的文字獄在乾隆時期,共發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
弘歷固步自封,錯過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機會。歐洲這時建造出新式戰艦,在各個方面迅猛變革、發展之時,也正是在弘歷自我陶醉之際,與清帝國擦肩而過,迅速超越。
弘歷浪費奢侈。六下江南花費巨大。原本經過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國富民強國庫充盈,但在弘歷的揮霍下國庫卻變得囊中羞澀。六下江南還對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災難。晚年的弘歷更是變本加厲,埋下了讓清朝從“康乾盛世”極快的轉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滅亡的種子。
史評
《清史稿·高宗本紀》:高宗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壽考則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嘗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權幸,上累日月之明,為之嘆息焉。
自評
1. 弘歷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所謂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2. 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無一仿佛者。
個人作品
七絕 |
五律 |
七律 |
其他 |
《如意湖》 |
《泛月》 |
《閱馬》 |
《高其佩指頭畫虎》 |
《蘇堤春曉》 |
《紫光閣閱武舉射》 |
《閱古樓》 |
《題四面云山亭子》 |
《過蒙古諸部落》 |
《淑清院》 |
《姜女祠》 |
|
《薩爾滸》 |
《顯通寺恭依皇祖元韻》等。 |
《響屧廊》 |
《仇英碧梧翠竹圖》 |
《遼陽懷古》等 |
|
《賜沈德潛》 |
《題寧遠祖氏石坊》 |
|
|
《盧溝曉月》 |
《御午門受俘馘》 |
|
|
《題吳梅村集》 |
|
|
|
《中元觀河燈》 |
|
|
|
《經岳武穆祠》 |
|
|
|
《夏日題瀛臺》 |
|
|
|
《桃花寺行宮即目》 |
|
|
|
《賜大學士張廷玉》 |
|
|
|
||
|
|
《煙雨樓用韓子祁詩韻》 等。 |
等。 |
家族成員
父母
嫡母:孝敬憲皇后[42] (1679年6月20日-1731年10月29日),烏喇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父為內大臣費揚古,母覺羅氏為努爾哈赤玄孫。
生母: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一月五日,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1777年3月2日),清朝孝圣憲皇后葬泰東陵。謚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圣憲皇后。
后妃
皇后(3位)
孝賢純皇后:(1712年—1748年),富察氏。弘歷之元配皇后。滿州鑲黃旗,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姿貌窈窕,乾隆對其鐘愛異常,乾隆十三年,隨帝東巡,崩于返京途中,年三十七,上深慟,為制《述悲賦》。
純帝繼皇后:(1718年-1766年),那拉氏,名不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薨,以皇貴妃禮葬。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及皇五女。
孝儀純皇后:(1727年—1775年),魏佳氏,本漢軍旗;乾隆時期抬入滿洲旗,改魏佳氏。內管領魏清泰之女。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二十九日薨,年四十九。謚令懿皇貴妃。祔葬裕陵。
妃嬪
皇貴妃(5位) |
||||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
純惠皇貴妃蘇氏 |
慶恭皇貴妃陸氏 |
貴妃(5位) |
||||
忻貴妃戴佳氏 |
愉貴妃珂里葉特氏 |
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 |
穎貴妃巴林氏 |
婉貴妃陳氏 |
妃(6位) |
||||
舒妃葉赫那拉氏 |
豫妃博爾濟吉特氏 |
惇妃汪氏 |
芳妃陳氏 |
晉妃富察氏 |
容妃和卓氏 |
|
|
|
|
嬪(6位) |
||||
儀嬪黃氏 |
怡嬪柏氏 |
恂嬪霍碩特氏 |
誠嬪鈕祜祿氏 |
慎嬪拜爾葛斯氏 |
恭嬪林氏 |
|
|
|
|
貴人(12位) |
||||
白貴人柏氏 |
金貴人柏氏 |
慎貴人柏氏 |
新貴人曾氏 |
瑞貴人索淖洛氏 |
福貴人索淖洛氏 |
秀貴人索淖洛氏 |
壽貴人柏氏 |
順貴人鈕祜祿氏 |
鄂貴人西林覺羅氏 |
武貴人索淖洛氏 |
陸貴人陸氏 |
|
|
|
常在(4位) |
||||
張常在張氏 |
寧常在寧氏 |
揆常在揆氏 |
平常在平氏 |
|
皇子
皇長子,永璜(1728-1750),母哲憫皇貴妃。1750年薨,年二十三。追封定親王,謚曰安。子二,綿德、綿恩。
皇次子,永璉(1730-1738),母孝賢皇后。雍正帝賜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深得弘歷鐘愛,“聰明貴重,氣宇不凡”,乾隆元年七月,弘歷密定皇儲緘其名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1738年薨,弘歷極為傷感,冊贈皇太子,謚端慧。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純惠皇貴妃,乾隆二十五年薨,年二十六。追封循郡王。子一,殤。過繼永瑆次子綿懿為嗣,襲貝勒。卒,子奕緒,襲貝子。卒,子載遷,襲鎮國公。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履端親王。母淑嘉皇貴妃。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奉旨出繼和碩履懿親王允祹后,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辰時薨逝,終年三十九歲,謚曰“端”。
皇五子,永琪(1741-1766),母愉貴妃,少習騎射,嫻國語。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榮親王。乾隆三十一年薨,年二十六。謚曰純。子五,四皆殤;綿憶。
皇六子,永瑢(1743-1790)母純惠皇貴妃,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繼為慎靖郡王允禧子,封貝勒。乾隆三十七年,進封質郡王。善詩文、繪畫,兼通天算。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賢皇后。“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皇七子頗受弘歷疼愛,弘歷欲立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殤,方二歲。上諭謂:“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命喪儀視皇子從優,謚曰悼敏。嘉慶四年三月,追封哲親王。
皇八子,永璇(1746-1832),母淑嘉皇貴妃,初封儀郡王,后晉親王,時人品評其“沉湎酒色,又有腳病。”卒于道光十二年,謚“慎”。
皇九子,未命名(1748年—1749年)幼殤,未封。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皇十子,未命名(1751年-1753年)幼殤,未封。母舒妃葉赫那拉氏。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鏡泉,號少廠,別號詒晉齋主人,生母為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封成親王。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加上得天獨厚的條件,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書名重一時。永瑆楷書學趙孟頫、歐陽詢,小楷出入晉唐,其書法用筆俊逸,結體疏朗,風格典雅。行草書亦縱逸深厚,頗具風采。博涉諸家,兼工各體,與劉墉、翁方綱、鐵保并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壬申四月二十五日寅時生。生母為繼皇后烏拉那拉氏。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丙申正月二十八日丑時薨,年二十四歲。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追封多羅貝勒。過繼永瑆第四子綿偲為嗣,生母為永瑆側福晉李佳氏。 永璂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
皇十三子,永璟,幼殤,
未封。母繼皇后。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殤,未封。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母為孝儀純皇后。后改名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弘歷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1796年~1820年在位。廟號清仁宗?;实?,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实?,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殤,未封。母為孝儀純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儀純皇后。和珅誅,沒其宅賜永璘。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晉慶親王,三月十三日去世。謚曰僖。另外,永璘有六子,長子名綿恒,次子早夭未命名,三子慶良郡王綿愍,四子早夭未命名,五子已革慶郡王綿悌,六子輔國公綿性。
公主
皇長女(1728—1729),幼殤,未封。母孝賢皇后。
皇次女(1731),幼殤,未封。母哲憫皇貴妃。
皇三女(1731—1792),固倫和敬公主。母孝賢皇后。乾隆初年,封固倫和敬公主;乾隆十二年三月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色布騰巴勒珠爾。本下嫁蒙古,帝準其留駐京師。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二。子一,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弘歷親自為外孫改的名,意為鋼鐵。
皇四女(1745—1767),和碩和嘉公主。母純惠皇貴妃,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封和碩和嘉公主;三月下嫁傅恒之子福隆安。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初七日卒,年二十三。子一,豐紳濟倫。
皇五女(1749—1755),幼殤未封。母繼皇后。
皇六女(1751—1758),幼殤未封。母忻貴妃。
皇七女(1756—1775),固倫和靜公主。母孝儀純皇后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封固倫和靜公主;七月,下嫁博爾濟吉特氏拉旺多爾濟。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初十日卒,年二十。
皇八女(1757—1767),幼殤未封。母忻貴妃。
皇九女(1758—1780),和碩和恪公主。母孝儀純皇后,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封和碩和恪公主。三十七年八月嫁烏雅氏札蘭泰。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九卒,年二十三。女一。
皇十女(1775—1823),固倫和孝公主。母惇妃,弘歷最幼女,“素所鐘愛,未嫁賜金機轎。““性剛毅,能彎刀弓,少嘗男裝隨上狡獵,射鹿麗黽,上大喜,賞賜優厚。“乾隆五十四年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道光三年九月初十日卒,年四十九。子一,殤。過繼一子福恩。
軼事典故
乾隆博學
弘歷語言能力超群,精通滿語(包括老滿文和新滿文)、漢語和蒙古語,藏語和維吾爾語也達到了“能之”的程度,這在古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弘歷在位期間,才完成《明史》,編一朝史書,耗時百年之久。
弘歷不僅有文才,還善射。每年夏天弘歷接見武官后就在宮門外比試射箭。賽三次,每次射三箭。弘歷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他在大西門射九箭,箭箭中的。
六下江南
弘歷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視。他在《御制南巡記》中說:“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為了探訪民情,古代信息不發達,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間走走。其二是為了加強清政權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系。江南是明朝起家之地,當地居民對明朝最擁護,清軍入關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慘烈的屠殺。而江南經濟發達,帝國財賦又大半來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為加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系,以鞏固統治。其三是為了河工,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視察黃河大壩,還視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歷自己說:“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樂的目的大大增加??滴醯哿文涎草p車簡從“所有巡狩行宮,不施彩繪,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余萬,尚不及百分之一。”而弘歷則是前呼后擁,大批后妃、王公親貴、文武官員相隨。沿途修行宮,搭彩棚,舳艫相接,旌旗蔽空。為搬運帳篷、衣物、器具,動用馬六千匹,騾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只,征調夫役近萬人。不僅沿途地方官要進獻山珍海味,還要從全國各地運來許多食品,連飲水都是從北京、濟南、鎮江等地遠道運去的著名泉水。
秘立皇儲
弘歷即位初年效法漢人立“嫡長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1738年)永璉就死了,還不到十歲。后又立皇后生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兩歲。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東巡途中,弘歷十分傷心,遂遷怒于庶出的皇長子,皇長子不久憂懼而死,立儲的事讓弘歷傷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準再提立儲之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十三歲的弘歷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還活著的皇子只有六人,這六人中,又有兩個過繼給了兄弟,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立為皇太子后乾隆改其名為顒琰,其余弟兄均未改名,仍用永)、皇十七子永璘。弘歷覺得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相對而言永琰的缺點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弘歷下定決心,立皇十五子顒琰為太子,按照雍正帝定下的規矩“秘密立儲”,他書寫了立儲諭旨,將諭旨藏在一個錦匣里,再命人將匣子放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立儲工作。
寵信和珅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弘歷小近四十歲。和珅是弘歷從一個三等輕車都尉一手提拔起來的,確有不少長處如相貌出眾,語言才華超群,書法藝術有造詣等:通滿、藏、蒙古、漢語。和珅被重用初期,做過幾件好事,比如查辦云貴總督李侍堯受賄案,在弘歷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印象?;实劢淮氖滤寄苻k得井井有條。于是和珅平步青云、恩寵無比。
和珅在弘歷面前不擺國家大臣的架子,弘歷一咳嗽,他就能立即捧上痰盂或者幫他捶背。公事余暇和珅還給弘歷講笑話,或一起作詩。當然和珅和皇帝的詩都不高明,兩個人互相切磋研究,覺得棋逢對手,是個知音。
弘歷晚年十分孤獨:他中宮空虛不設皇后;嬪妃的地位低,在等級森嚴的皇家輕易見不到皇帝,況且弘歷六十五歲以后也基本上不見這些嬪妃了;皇子公主少數還活著且大多住在宮外;弘歷早年提拔的大臣或死或退休,新提拔的官員跟他年齡相差懸殊,話不投機,都躲著弘歷。多虧和珅上下溝通,既能讓國家機器保持運轉,又使皇帝不至于寂寞。而且和珅還能幫皇帝辦成很多別人辦不成的事,能幫皇帝背黑鍋,能為老年弘歷的奢侈揮霍提供財源,所以弘歷離不開和珅。
于是從弘歷晚年以來,和珅逐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他可以影響皇帝,被人們私下稱作“二皇帝”。他攬權受賄,對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護。和珅十分貪婪,他不僅大肆受賄,還公開索賄。地方督撫為了息事寧人,每當給皇帝進貢都著給他帶一份。久而久之,和珅積累起了巨額的家產。
英使訪華
18世紀末的英國正處于資本主義的上升階段,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王以補祝弘歷八十大壽的名義派出以馬戛爾尼和副使斯當東為首800多人的使團訪問清帝國,并于次年到達。
弘歷接到兩廣總督關于英使來華“進貢”的奏報十分高興,他命人專門負責接待英國使團。英國使團到了北京,在圓明園休息幾天后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參加弘歷八十三歲壽辰的慶典。
清政府擬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見、賞賜、宴請、看戲、游覽等活動。雙方都興致勃勃等待正式會見的時候,卻在禮儀問題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按清朝規定,外國使臣朝見清朝皇帝必須行三跪九叩禮。而馬戛爾尼認為這樣有損大英帝國的尊嚴,主張行單膝下跪的英式禮節。弘歷得知后非常生氣。經過磋商雙方達成妥協: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六萬樹園歡迎宴會上行英式禮節;八月十三日,正式舉行乾隆萬壽典禮時行三跪九叩禮。
英使帶來的禮品共19宗、590余件,都是當時英國先進科技的代表作,有座鐘,天球儀,地球儀,望遠鏡,還有能夠測報氣象的儀器,手槍、步槍、榴彈炮等。弘歷看過禮單震驚之余指示負責接待的官員“可于無意之中向彼閑談,爾國所貢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朝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分別賞賜英王及使臣、隨員一行絲綢絨、瓷器、玉器及各類工藝品三千多件。
英使團參加完慶典返京后,馬戛爾尼遞送的表文由在京的傳教士翻譯了出來,原來是英國要求派人常駐北京。弘歷以諭旨的形式斷然拒絕了這個要求,交馬戛爾尼帶回。這時弘歷已隱隱感到英使另有企圖,便催令他們趕快起程回國。
馬戛爾尼離開英國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讓他把一封信轉交乾隆。馬戛爾尼多次想通過和珅向弘歷轉達信中的意思,都被和珅轉移了話題。于是馬戛爾尼就按信的內容直接給弘歷寫了一封信,提出如下請求:開放珠山、寧波、天津等口岸通商;允許英國商人仿俄羅斯例在北京設一個貨棧買賣貨物;取消澳門和廣州之間的轉口稅,或照1782年的稅率減免;禁止向英國商人在海關關稅之外另行勒索;在珠山附近劃一個設有城寨的小島供英國商人居住、囤貨;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允許英商居住,并自由往返澳門;允許英國人自由傳教等等。
不難看出,英國在要求雙方貿易的同時,也掩藏著殖民擴張的意圖。對此弘歷斷然拒絕,乾隆在給英王的敕書中逐條加以批駁。九月初三,弘歷任命侍郎松筠為欽差,專門護送英國使團一行起程離京。并傳令沿途地方提高警惕,以防英國人滋事。
馬戛爾尼訪問失敗了。47年后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南京條約》。乾隆時期英國使團想得到而沒有得到東西,大英艦隊用堅船利炮都得到了。
陵寢墓地
裕陵位于孝陵以西的勝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銀170多萬兩。裕陵明堂開闊,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
1928年,弘歷去世近一百三十年后,軍閥孫殿英看準了弘歷后及慈禧太后陵墓的珍貴財寶,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弘歷后及慈禧太后之陵墓。士兵為得棺內珠寶,將弘歷梓棺劈開并大肆搜掠,弘歷后遺骸四散在地,情況奇慘;及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派人前往收拾,亦只能找回部份遺骸,勉強砌回主體,并將帝后遺骸合葬一棺,重新安葬。
身世爭議
相傳弘歷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而是海寧陳閣老陳世倌之子。 在雍親王(雍正)福晉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陳閣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個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則是個男孩。此時的雍正聽說后,密令家人將陳閣老請來,并強調一定要帶著小孩。然后借口福晉要看孩子,將小孩帶入內室,將自己的女孩換給陳家。陳家后來發現不對,但不敢聲張。
沒想到,男孩天資聰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愛,最后竟成為一代君王。后來因為乳母多嘴讓弘歷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才六下江南時。暗去海寧省親。傳說弘歷還喜歡穿漢人的衣服,還問旁邊的臣子自己像不像漢人。后來一位滿洲老臣告訴他這樣子有失體面,他才罷休。(不過此說法不是真實,歷史學家不同意)
從邏輯上說,弘歷不是雍正的長子。也就是說,雍正并不擔心無人繼承他的王位。而且,“九子奪嫡”的皇位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雍正怎么敢與他人交換孩子,而給政敵留下話柄。血統歷來為儒家人倫所重視,在封建社會由是,以堂堂皇家之尊,不可能與普通臣民交換兒子,以致亂了皇家血統,因此,弘歷身世之謎可以確切地說子虛烏有。
有學者認為,雍正的繼位很大程度原因是因為弘歷的關系,是康熙看好弘歷,才給雍正做皇帝??滴醮蟮塾?/span>97個皇孫,能養育宮中親自教導的少之又少,弘歷即是其中之一,康熙第一次見到弘歷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非常寵愛他,后來弘歷在御制詩集中多次寫詩懷念祖孫二人相處時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