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清朝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淸文宗咸豐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淸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淸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淸朝最后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奕詝是淸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于北京圓明園,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為儲君。
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于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后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后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
咸豐帝在位十一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廟號文宗,謚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葬于定陵, 死后由其子載淳繼位。
本 名
愛新覺羅·奕詝
別 稱
咸豐帝、淸文宗
所處時代
淸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北京圓明園澄靜齋
出生時間
1831年(道光十一年)7月17日
去世時間
1861年(咸豐十一年)8月22日
主要成就
勤于政事、廣開言路、明詔求賢,鎮壓太平天國
年 號
咸豐
廟 號
文宗
謚 號
顯皇帝
享 年
31歲
逝世地
陵 墓
人物生平
早年受教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十七日,奕詝生于京師圓明園澄靜齋,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鈕祜祿氏是二等侍衛頤齡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宮之初,封為嬪。但她聰慧漂亮,嫵媚動人,很討道光帝的喜歡,晉封為貴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宮生下皇四子奕詝。鈕祜祿氏生子兩年后,孝慎皇后佟佳氏病死。她時來運轉,晉封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翌年,被冊為皇后。鈕祜祿氏雖身為皇后,但漸因色衰而愛弛,抑郁寡歡,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歲。奕詝當時只有10歲。
奕詝生母過世后,受靜貴妃撫育。靜貴妃是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靜貴妃生有三個兒子: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訢。奕綱和奕繼已死,靜貴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奕訢比奕詝小一歲。靜貴妃便將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撫育。奕詝孝敬靜貴妃如同生母,視奕訢如同胞弟。而同奕詝爭奪皇儲最有力者,就是他視作同胞的皇六弟奕訢。
奕訢和奕詝,他們倆都受靜貴妃撫養。道光在連喪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悲傷之余,沒有再冊立皇后。便冊靜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奕訢和奕詝,都在上書房讀書,年齡相近,關系密切,并無嫌猜。不過,奕詝讀書比奕訢早一年。奕詝6歲開始讀書,師傅為杜受田。杜受田教導奕詝,盡心盡力,傾注心血。史載:“受田朝夕教誨,必以正道,歷十余年。”奕詝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墜馬傷股。經上駟院正骨醫士治療,留下殘疾,行動不便。他小時候還得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奕訢也在上書房讀書,但較奕詝聰明,師傅是卓秉恬。史書說:“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集花槍法二十八勢,曰‘棣華協力’;刀法十八式,曰‘寶鍔宣威’。”道光以“白虹刀”寶刀賜給奕。奕訢身體很好,頭腦聰明,書文不錯,武功也好,還有所發明和創造。
立儲風波
道光帝晚年在立儲的大事上,猶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其中長子奕緯死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終年二十三歲。而兒子奕綱、三子奕繼也過早夭折。四子奕詝聲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長子奕緯死后的兩個月?;饰遄佑诘拦舛辏?/span>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柿愚仍D,是諸皇子中頗受道光帝鐘愛的一個。道光帝晚年,又陸續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無知。道光帝建儲較晚。道光帝即位后,并沒有按清朝慣例馬上著手秘密立儲。道光帝晚年才想起建儲,從道光帝后來在立儲時極為謹慎的性格來看,可以這樣進行推論,他是希望在決定接班人時有更多的挑選機會。因為奕緯之后,二子、三子幼殤,可以選擇的嗣君只有奕緯一個人,是否建儲并沒有意義可言。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隨著奕緯的過世,幾個小皇子的出生,道光才面臨著建儲這個本應早就解決的問題,在奕詝為長的幾個兒子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
皇四子奕詝,“長且賢”,年齡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訢,雖為庶出,但家法傳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資穎異”,能文能武。隨著他們年齡漸大,皇儲爭奪,暗藏機關。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訢,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于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道光末年,道光帝違和,纏綿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將不久于此位。其時,奕詝伏地流涕,痛切異常,“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筆,立其為皇太子。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沖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匣,宣示建儲朱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時,道光帝駕崩于圓明園慎德堂,按照清代制度,新皇帝奕詝當日下午護送大行皇帝的遺體至城內紫禁城乾清宮停放。 宣宗逝世后,己未,咸豐帝即位,頒詔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為咸豐元年。
銳意圖治
年輕的咸豐帝即位,頗有振作之心。咸豐帝即位之后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軍機處,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二是大舉提拔漢族士紳官僚,鎮壓太平天國叛亂。從《清文宗實錄》中看,他此時的工作極為勤奮,每天都有許多諭旨下達,其中不少是親筆寫的朱批、朱諭,不勞軍機大臣動手。 咸豐帝在上臺后的八個月,就罷免了道光朝的軍機大臣穆彰阿。隨后又罷免了主和派的耆英等。而且咸豐帝初年為了緩和與恭親王奕訢的政治矛盾,任命其為軍機大臣;但是不久罷免了奕訢的職務,鞏固了皇權。
咸豐帝罷免了道光朝的主和派大臣之后,重新安排了軍機大臣的人選。咸豐帝開始任用肅順等改革派官員,對之前的政治局面實行整頓。肅順掌權后,以鐵腕的方式面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污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其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王朝此后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 咸豐帝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國起義,戶部庫房匱乏,于是清廷決定由戶部設立寶鈔處和官錢總局發行大量鈔票。濫發官鈔非但沒有紓解財政,反倒致使通貨膨脹、物價飛騰,而官商乘機勾結,“侵占挪用”,“拒收買抵”,從中牟取暴利,將幣制改革失敗的惡果轉嫁于百姓頭上,當時“五城內外兵民不下數百萬戶,各糧行抬價居奇,小民每日所得錢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飽”。咸豐八年(1858年)底,肅順改任戶部尚書,決心整頓財政積弊。肅順從調查五宇官號賬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員幾百人,抄沒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洲宗室數十家,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官場貪賄公行的風氣。
咸豐元年(1851年)元月,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在兩年的時間里,太平軍先后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威脅清朝中部腹地,于咸豐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咸豐帝于三年(1853年)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地主武裝。曾國藩所辦湘軍,就是其中之一。他以羅澤南的湘勇為基礎,“別樹一幟,改弦更張” 。由于太平軍沒有集中力量全力進行北伐以及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的“天京事變”使清廷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咸豐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勾結外國勢力,合力撲滅太平天國運動。
攘外失利
正在咸豐帝鎮壓太平天國之時,英、法等國再次染指中國。咸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廷提出修約等要求,遭到咸豐帝拒絕。故而導致英、法兩國于咸豐六年(1856年)再次對清廷宣戰,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攻占廣州,但被擊退。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聯軍以及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抵達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謂“修約”。咸豐帝諭令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夷制夷”,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誘,對英國則嚴詞質問。譚廷襄奉旨行事,但是沒有成功。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進迫天津。咸豐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條約樣本奏上,咸豐帝十分憤怒,但是不得不由批準。列強不滿足于《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咸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沖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咸豐帝見大沽口獲勝,盡毀《天津條約》。而后,英法調兵譴將,準備新的侵略。
咸豐十年(1860年)春,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六月,向大沽口進攻,咸豐帝諭旨:“天下根本,不在???,而在京師。”七月,英法聯軍進攻北塘,咸豐帝和戰不定,痛失殲敵的良機。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竟令清軍統帥離營撤退,大沽再次淪陷。八月一日,英法兩國艦隊又一次抵達天津外海。法國也派出艦船40余艘,陸軍6700人,而僧格林沁部署在大沽的守軍總共只有10000人。為了避免糾纏,聯軍干脆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岸。僧格林沁為保存實力,下令南岸守軍撤往通州。次日,英國艦隊安然駛入白河。英法聯軍攻占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咸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掩護,繼續組織對北京的進攻,在通州八里橋之戰擊敗清軍后,進攻北京,史稱“庚申虜變”。
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帝以“木蘭秋狝”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奕訢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并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攻占圓明園,總管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次日遭到搶劫之后被焚毀殆盡。
崩逝行宮
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后,時刻關注京師的消息。在英、法議和退兵之后,咸豐帝一度有回鸞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這一年頭,最主要的是“親遞國書”一事尚未有著落,故而責成恭親王奕訢盡快辦理。此后咸豐帝又幾次改變回鸞的旨意。主要原因除了夷人的因素,還有咸豐帝逐漸喜歡上了熱河行宮的生活。這一時期的咸豐帝尤其醉心于戲劇。北京宮內的升平署成批的被召到熱河。咸豐十年(1860年)十一月起,“煙波致爽”殿每三天就要演一出。 自從咸豐帝到達承德之后,肅順與咸豐帝的關系更為接近,隨侍左右。此時咸豐帝身體逐漸變壞,肅順為了保證咸豐帝去世后政治不會發生大的變動,極力勸說咸豐帝留在熱河。恭親王奕訢與文祥等人見咸豐帝遲遲不回北京,而且熱河還不時傳來皇帝病重的消息,十分緊張。他上奏去熱河請安,企圖直接與咸豐帝見面,以打破肅順的封鎖。奏折受到肅順的阻擾,由此恭親王與肅順集團的矛盾激化。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咸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廟號文宗,謚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其后葬于清東陵定陵。
咸豐帝病死之后,其生前安排的政治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其子載淳年幼,載淳的生母那拉氏力圖取得最高統治權力。她與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于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十月初一日(11月3日),又接連發出上諭,授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戶部左侍郎文祥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鴻臚寺少卿曹毓英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隨后,慈禧太后等迅速捕殺了載垣、端華、肅順,其余五大臣革職治罪,將載垣等人擬定的 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慈禧太后奪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
為政舉措
政治
· 整頓吏治
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多方尋求對策。“文宗初基,東南糜爛,天下岌岌。朝廷懷恐懼之意而出之以端簡,百官懾于大難之驟興,瞻顧卻立。 ”在這樣的危急之下,咸豐帝勇于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咸豐帝提拔敢于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正當此時,“肅順一人差強毅,敢任事。 ”向咸豐帝上疏提出亂世務必用嚴刑峻法的主張,為咸豐帝所看重。同時,咸豐帝罷斥了道光朝任軍機大臣二十余年、貪位保榮、妨賢病國的穆彰阿,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
· 重用漢官
清廷內部以文慶、肅順為代表的中央官僚認為,只有采取以漢制漢的政策才能挽救清朝危局,不使用漢臣就無以擺脫這場政治危機。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咸豐六年(1856年),曾國藩、胡林翼等自己組建團練,進而編練出一支新興的私人武裝,自籌軍餉養活10多萬軍隊,故肅順“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識量、胡文忠公之才略”。當然,給予漢族官僚以地方實權可能會導致中央集權的衰微,但不讓曾國藩等掌握地方實權,不僅湘軍似飛蛾撲火,自取一死,清王朝也難逃死劫。肅順“兩害相比取其輕”,決心重用漢士,暗助曾公。
軍事
· 鎮壓天國
道光帝死前一個月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咸豐帝即位后發展更為迅速,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與清政府分庭抗禮。咸豐帝對起義的態度很明朗,就是堅決鎮壓。八旗、綠營一敗涂地。咸豐帝聽了肅順和湖廣總督吳文熔的話,依靠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漢人組織勇營來對付。咸豐帝為了盡快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并補救八旗、綠營兵力的不足,先后任命了40余個漢族團練大臣。咸豐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年1月21日),曾國藩接到令其協助湖南巡撫幫辦湖南團練的寄諭。當時湖南兵力不足,湖南巡撫張亮基奏請選調鄉勇,集中省城長沙加以訓練,并委托團練大臣曾國藩辦理。
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湘軍開始進攻太平軍。胡林翼遠在貴州,咸豐看了吳文熔的奏疏,知道他能吃苦耐勞,暢曉兵事,馬上同意吳文熔的要求,令他率領黔勇于咸豐三年(1853年)十二月到湖北與太平軍作戰。對于左宗棠,咸豐帝則令他自募一軍,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咸豐帝終于依靠他們的湘軍改變了形勢,抑制住并最后打敗了太平天國。
· 抗擊英法
鴉片戰爭之后,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不滿足于已經獲得的侵略利益,在咸豐年間,又提出了開放通商口岸,鴉片走私合法化,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等要求。遭到拒絕后,英法聯軍于咸豐六年(1856年)攻占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進迫天津。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咸豐帝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英法聯軍隨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進犯。咸豐帝派欽差大臣往通州和。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咸豐帝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
經濟
咸豐朝財政出現危機。道光三十年(1850年)國庫只有187萬兩,由于鎮壓起義和賑災原因,到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戶部存銀只有22.7萬兩,兩個月的兵餉都發不出來了。咸豐帝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終于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足夠的軍費鎮壓農民起義。
厘金制度出現之初,不但可以代替當時因太平天國起義而處于癱瘓狀態的國內常關的職能,而且還使厘金局卡有隨戰區的變化“因地制宜”設置的靈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稅收。但由于厘金中商稅完全出自華商而不及外商,所以這一制度阻礙著土貨市場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國洋貨的傾銷,從而加強了洋貨對土貨的競爭能力。
外交
· 安內攘夷
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咸豐帝連續五天召見浙江按察使段光清。咸豐帝首先明確當時存在著安內、攘夷兩大難題的形勢,接著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克服這兩個大患,二是平息這二患的先后次第。段光清任職于杭州,同太平軍中心地帶接壤,又在寧波擔任過屬縣縣令、知府和寧紹臺道,寧波是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之一,所以他對夷務和太平軍的對策早有考慮,立即回奏:“粵匪既滅,夷人自馴,內順外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安內、攘外的次第與方法的決策,本來是朝廷的事,咸豐帝竟然謀及并非疆吏的地方官員,是否病極亂投醫?其時清朝的形勢確實是危機重重,太平軍和捻軍已搞得清朝焦頭爛額,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在進行。就是這種形勢逼著咸豐帝君臣再次思考安內攘夷的戰略大計,所以才在召見中謀及地方官員,并且堅定了他們先安內后攘夷的方針。
· 簽訂條約
咸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條約》等要求,遭到清廷拒絕。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當時清軍的防御重點在大沽口,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進而攻占大沽口。英法聯軍隨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進犯。咸豐帝派欽差大臣往通州和。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咸豐帝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奕訢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并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
軼事典故
巧斗奕訢
道光帝晚年時,傳位的問題日趨臨近,第四子奕詝和第六子奕訢成為了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而且奕訢天資聰明,深得道光的喜愛。侍讀學士杜受田為咸豐帝的師傅,一心希望奕詝繼位。他杜受田清楚地分析了兩位皇子的長處,他認為,奕詝的優勢在于仁厚孝順;奕訢的優勢則是聰明伶俐。而此時步入晚年的道光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順的兒子,要牢牢地抓住這一點。
一次,諸皇子們隨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獵。這可是在父皇面前的一次很好的表現機會,但論射獵騎術咸豐顯然不是六弟的對手,因此,杜受田告訴奕詝只要坐著看兄弟們驅馬打獵,自己千萬不要射殺任何動物,并教他怎樣對父皇解釋。打獵當天,大家都有所收獲,皇子中奕訢的獵物最多,而奕詝卻一無所獲。當道光帝責問時,奕詝答到:此時正值春季,萬物繁衍,不忍射殺,也不愿和兄弟們爭個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打動了道光帝,道光帝一心想為天下百姓選擇一位仁厚的皇帝,奕詝自然比盛氣凌人的奕訢更和道光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寫了奕詝的名字,放在錦匣之中。
跛腳皇帝
據說咸豐帝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墜馬傷股。經過上駟院正骨醫師的治療,留下殘疾,行動不便。咸豐帝20歲登基后,便下一道旨令:每次退朝后,皇帝后走。只是有一次因為生氣,忘了那道旨令,比群臣先走,這一秘密才被世人所知。
喜吃涼粉
咸豐帝愛吃涼粉。他微服私訪,在大街胡逛,看到有賣涼粉的。他一口氣吃了兩碗涼粉。吃完后,直夸涼粉味道好極了。為了能天天吃這人間美食,便把賣涼粉的叫到了宮中,一連吃了一個月的涼粉。頓頓吃,天天吃,咸豐帝最后直接吃膩了涼粉,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再吃了。賣涼粉的后把祖傳手藝傳給了御廚,也好日后能隨時為皇帝做涼粉。
邂逅懿妃
慈禧獲得咸豐帝的寵幸,由多重因素的綜合效應所致。她天生麗姿,容貌出眾。據德齡在《慈禧太后私生活實錄》中所記,古稀之年的慈禧“還是一個很美麗動人的女性”,一雙手“不僅白膩,而且是極柔嫩,決不在我們年輕人之下”,由此可以推想,五十年前豆蔻年華之時的慈禧該是多么嬌美出眾。故而得到咸豐帝的青睞。
咸豐帝不少奏章便讓慈禧代閱。因她書法不錯,有“端腴”豐采,又“常命其代筆批答奏章”。慈禧于權力似乎有著一種本能的興趣與敏感,她津津有味地做著這一切,還相機參與政事,為咸豐帝出謀劃策。日子一長,就對最高權力機構的一套運轉模式了解得一清二楚,為日后的垂簾聽政提供了便捷與基礎??梢韵胍姷氖?,沒有這段執掌清廷政權的實習與鍛煉,對政事一無所知,此后的垂簾聽政便無法施行。
躬行節儉
《南亭筆記》卷一中說,咸豐帝親政的時候,和他父親道光帝一樣躬行節儉。有一次上書房的門樞壞了,內務府請求換個新門,咸豐帝沒批準,說修理一下還可以繼續用。后來門修好了,內務府的人報賬說費銀五千兩。咸豐帝勃然大怒,下令訊問有關人員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的人見咸豐帝認真了,慌忙說數字報錯了,是五十兩,這事才算了結。另有一次,咸豐帝有一條新的杭紗套褲,因不小心燒了個約蠶豆瓣大的窟窿,太監說丟了吧,咸豐帝再三惋惜,說:“物力艱難,棄之可惜,盡量給補補吧。”后來才知道,這樣補一下,下面的人竟然報銷了數百兩銀子。聽到這里,咸豐帝慨然嘆道:“做皇帝想勤儉都不容易,何況是奢侈呢?”
人物評價
總評
從一個帝王的角度來說,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污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從個人際遇來說,在歷代帝王之中,咸豐帝的命運差不多是最慘的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他駕馭的又是一條已經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他無處回避,責無旁貸又無力回天,為此痛心疾首,抱終身之恨。
從政治角度來看,咸豐帝雖說是嘔心瀝血,用力改革,可還是沒有挽回敗局;再加上他下了很多錯誤的抉擇,所以清朝還是那樣千瘡百孔。他的大變革沒有取太大的作用。政治腐敗,國庫空虧,民生凋敝,兵將腐朽一個也沒解決。他的疏忽太多了,他的最大的疏忽竟然可以滅亡一個國家——他沒有阻止慈禧篡政,還加速了慈禧的篡政。
其他評價
· 道光帝十分中意文宗之仁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 劉體仁《異辭錄》:①文宗勤于政事,萬幾之暇,頗耽逸樂,王心弗善焉。②文宗用人,惟賢是尚,不分滿漢。
· 晚清重臣郭嵩燾:文宗初基,東南糜爛,天下岌岌。朝廷懷恐懼之意而出之以端簡,百官懾于大難之驟興,瞻顧卻立。
· 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等地的告示: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行為, 即不能逃其所應受之責任與刑罰也。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于十八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行動,人民既未參預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懲之也。
· 趙爾巽等《淸史稿》:①文宗厭廷臣習于因循,乏匡濟之略。②文宗遭陽九之運,躬明夷之會。外強要盟,內孽競作,奄忽一紀,遂無一日之安。而能任賢擢材,洞觀肆應。賦民首杜煩苛,治軍慎持馭索。輔弼充位,悉出廟算。鄉使假年御宇,安有后來之伏患哉?
· 清末民初學者宗彝:文宗體弱,騎術亦嫻。
· 著名淸史研究專家喻大華:①“咸豐在整頓吏治方面是個狠角色,處理官員的級別之高、力度之大比雍正還要厲害。”②“任賢擢才,洞觀肆應”,改變了清朝實行了二百多年的“重滿抑漢”的國策。
· 著名淸史研究專家閻崇年:“咸”是普遍的意思,“豐”是富足的意思,“咸豐”是天下豐衣足食的意思??墒窃诋敃r,所謂“天下豐衣足食”,只能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咸豐皇帝面臨著內憂外患、國將不國的嚴重局面,而他卻無膽識、無遠略、無才能、無作為。咸豐做了十一年的皇帝,顯然是個歷史的誤會。
· 著名歷史學者茅海建:咸豐帝知道自己不是絕頂聰明,但絕不會承認自己不夠當皇帝的資格,他知道了太多當皇帝的規范、原則、機謀、策略和秘訣,知道了太多的成功和失敗的治國經驗。他認為只要按照恩師杜受田的教誨,只要按照千年不變的政治教科書所闡釋的經義,只要按照已創造出的“康乾盛世”的祖制,必然會創造出一片輝煌。他非常注重克己,盡量使自己的一切行為符合“帝德”。即使是對他個人的私行的批評,也最終采取寬容的態度,這在歷代帝王亦屬罕見。
·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淸史》:看來他不是一位明智而堅強的領導者,他對外部世界極端無知。
相關爭議
秘立皇儲
道光帝秘密立儲的故事,野史筆記和民間傳說。一說:追思亡后而施恩其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由貴妃晉升為皇后不久,就突然死去。有一首《淸宮詞》寫她暴死,事多隱秘。傳說道光帝十分悲痛,決定不立其他妃嬪的兒子,而立皇后生的兒子奕詝,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靈。二說:欲立奕訢而改立奕詝。傳說道光皇帝寵愛奕訢的生母孝靜皇貴妃,所以曾寫好諭旨,要立奕訢。但書寫時被太監窺見,最后一筆特別長,猜想寫的是“訢”字,而不是“詝”字。這件事傳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興,便改立為奕詝。
《淸史稿·杜受田傳》記載同上面類似的故事:至宣宗(道光)晚年,以文宗(咸豐)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死因探究
· 先天不足
相傳咸豐帝的母親孝全成皇后(當時還是全貴妃)懷上他的時候,預產期在祥妃(皇五子奕誴母)之后。由于皇長子奕緯早逝,誰先生下孩子,只要是男丁,就會是事實上的庶長子。這樣,不僅兒子多了一份問鼎皇位的籌碼,連母親也可以在爭寵大戰中占得先機。所以,全貴妃威逼利誘某太醫為她下藥,使她終于比祥妃提前幾天生下兒子,就是未來的咸豐帝。但由于非正常手段,咸豐帝事實上是個早產兒,這就導致他終身身體不好。由于后宮妃嬪管理之嚴格,再加上全貴妃之已然得勢,這一說法可信度實在不怎么高。但咸豐帝終其一生體弱多病,乃是不爭的事實。
· 后天惡習
咸豐皇帝有四大不良癖好:
其一,貪美色。在避暑山莊,他依舊不問窗外風雨,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圖自己逍遙快活。據書中記載:奕詝置兵敗于不顧,攜妃嬪游行園中,寄情于聲色既聊以自娛,又自我麻醉。野史記載,山西籍孀婦曹氏,風流姝麗,腳甚纖小,喜歡在鞋履上綴以明珠。咸豐帝詔入宮中,最為眷愛。國難當頭,他卻依然沉浸于美色,不思進取。
其二,貪絲竹。他把一個戲班挪到承德 ,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每天樂不思蜀。咸豐逃往熱河避禍時,還不忘在行宮召集戲班為他演唱。有一次,他在演出中當眾訓誡演員稱有一字讀錯。當演員表示舊的戲譜子上就是如此標注時,他答:“舊譜錯了!”
其三,貪美酒。咸豐貪杯,一飲即醉,而且大耍酒瘋。野史記載:“文宗嗜飲,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內侍或宮女遭殃,其甚則雖所寵愛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必寵愛有加,多有賞賜,以償其苦痛。然未幾而醉,則故態復萌矣。”
其四,貪鴉片。咸豐即位不久,違背祖訓,吸上鴉片,并美其名曰“益壽如意膏”。而且咸豐在熱河期間常常吸食鴉片來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病重,臨死前立載淳為皇太子,并命八名心腹重臣為顧命大臣。兩天后,31歲的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一命嗚呼。
家族成員
父母
· 父親:淸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道光帝
· 母親: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后妃
皇后
· 孝德顯皇后(1831年—1850年),咸豐帝為皇子時的嫡福晉,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1850年1月24日)逝世,無子女。
· 孝貞顯皇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光緒七年(1881年)暴崩,死因成謎,葬于定東陵。
· 孝欽顯皇后(1835年—1908年),即慈禧太后,名杏貞,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崩逝后,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東陵。
皇貴妃
· 莊靜皇貴妃(1837年—1890年),他他拉氏,初封“麗貴人”。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卒,時年五十有四,謚曰莊靜皇貴妃。葬于定陵妃園寢。
· 端恪皇貴妃(1844年-1910年)佟佳氏,宣統二年逝世,謚號為端恪皇貴妃。
貴妃
· 玫貴妃(1835年-1890年),徐佳氏,咸豐八年二月初五生皇二子憫郡王,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初八逝世。
· 婉貴妃(1837—1894.5.17),索綽絡氏,光緒二十年(1894年)五月十七日崩逝,終年約五十七歲。
妃
· 璷妃那拉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十日生。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逝世,葬于定陵妃園寢。
· 禧妃(1842-1877年)察哈喇氏,光緒三年五月十六日卒。
· 吉妃王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生,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葬于定陵妃園寢。
· 慶妃(1840年-1885年)張氏,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月初一日生,光緒十一年(1885年)五月初三日逝世,享年四十六歲。
嬪
· 云嬪武佳氏,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奉安。
· 容嬪伊爾根覺羅氏,同治八年五月十二日卒,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奉安。
· 璹嬪那拉氏,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卒,光緒元年三月十二日奉安。
· 玉嬪那拉氏,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卒,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奉安。
常在
· 玶常在伊爾根覺羅氏,咸豐六年七月十五日卒,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奉安。
· 瑃常在,暝諳氏,咸豐九年正月初四日卒。正月十五日彩棺奉移暫安。
· 鑫常在,戴氏,咸豐九年五月初六卒,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奉安。
子女
· 長女榮安固倫公主,咸豐五年(1855年)五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病死。年僅22歲。
· 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
· 次子憫郡王,生于咸豐八年(1858年)二月初五,出生當日就死了,未命名。
陵寢墓地
定陵始建于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計有7年半的時間,凈耗白銀三百一十三萬四千五百四十七兩之多。咸豐曾親臨閱視,認為平安峪"左龍蜿蜒,右虎訓俯,貼身蟬翼、牛角兩砂隱約纏護;蝦須、金魚二水界劃分明,靈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屬上上吉地"。
據檔案記載,所用的舊料,大部分為石料,如石門、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計65件,各種舊磚605464塊,舊隔扇62扇,坎窗24扇,節省白銀20多萬兩。定陵地宮內層層升高,建筑布局緊湊、高低錯落有致,具有明顯的層次感。[55] 定陵地宮內葬咸豐皇帝和他的孝德顯皇后。